“发展访谈”是中国发展门户网推出的一系列有特色、有深度、定位清晰的原创专题,通过采访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等,以视频、图片、文字多种形式,集合各界智慧为中国的发展建言献策、分享发展经验,服务国际合作,努力为消除贫困、保护环境、促进发展做出贡献。
陈昌旭代表:奏响“脱贫攻坚、毕节率先”最强音

嘉宾介绍

发展建言

发展寄语

何道峰:
内容全面,求真务实,关注贫困群体,支持慈善公益事业,是非常专业权威的扶贫交流平台。
陈锋:
发展访谈主题鲜明,版面活泼,插图醒目,可读性、可视性强。
何传启:
中国发展门户网,既是推进中国持续发展的一个网络平台,也是全面透视中国国情的一个顶层门窗。
闫敏:
中国发展门户网深描中国社会发展动向,凸显广阔国际视野,全面展现中国发展成就。
何培忠:
中国发展门户网深入基层报道慈善公益事业,及时发布救助信息,非常难得。
杨多贵:
发展访谈特色鲜明,搭建起一个国际交流平台,沟通中国与世界。
杨富强:
中国发展门户网报道中国发展的同时,也注重介绍国外的发展经验,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专业网站。
李军洋:
中国发展门户网报道深入,倡导节能减排,弘扬低碳发展理念,是一个非常好的环保领域交流平台!
孙全辉:
中国发展门户网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特别是生态环境频道关注生物多样性,传递正能量!
阙志华:
简洁、清新、大气,有内涵,国际范!

访谈实录

  全国人大代表、毕节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昌旭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

时间:2016年3月10日

嘉宾:全国人大代表、毕节市委副书记、市长 陈昌旭

中国网:大家好!欢迎各位收看由中国网和多彩贵州网联合推出的“畅想十三五·贵州省市州领导系列访谈”。去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吹响了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冲锋号。李克强总理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毕节市作为全国“扶贫开发、生态建设”试验区,在扶贫攻坚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今天做客我们演播室的嘉宾,就是全国人大代表、毕节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昌旭。请他为我们谈一谈毕节市的脱贫攻坚。陈市长,您好。欢迎您今天做客我们演播室。

陈昌旭:尊敬的各位网友,大家好,非常感谢你们关心关注毕节试验区的发展。

中国网:陈市长,我们都知道,毕节是全国“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试验区,请您介绍一下毕节试验区在“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实践中,取得了哪些明显的成效?

陈昌旭:我们毕节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国土面积2685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86.96万,常住人口660万。上世纪八十年代,毕节是贵州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全国最贫困的片区之一,可以用“极弱、极贫、极苦、极差”来形容:一是经济实力极弱。1987年,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只有288.9元,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4.7%、全国的22.9%,8个县中有5个国家级贫困县,人均产粮不到200公斤,每年需国家调进粮食1.5亿公斤。二是人民生活极贫。按当时贫困标准,有315万人未解决温饱问题,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226元,仅为全省人均的52.9%、全国的38%。三是人居条件极苦。有147万人和12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群众大多住茅草房,甚至是用树枝简单搭起的“杈杈房”,人畜共居,环境脏乱。四是生态环境极差。森林覆盖率仅14.9%,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52.6%,裸石山地230多万亩。

毕节试验区的贫困落后状况引起新华社记者关注。1985年5月29日,新华社记者刘子富到赫章县海雀村采访时,发现家家缺粮、户户断炊!苗族老大娘安美珍家里,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当,床上的被子破烂得像渔网,一家4口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回到赫章县城,刘子富噙着泪水写下《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的调查报告刊登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上。1985年6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看了这篇报道后,当即作了重要批示,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地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1987年7月20日,胡锦涛同志到贵州担任省委书记,到任后第三天,就把毕节作为下基层调研的第一站。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提出选择典型地区建立试验区的战略构想。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立毕节试验区。试验区成立28年来,58位国家领导人、280多位副部级以上干部莅临指导。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对毕节试验区的建设和改革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专家顾问组、国家有关部委、深圳市等对口帮扶城市和各级各有关方面,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主题,矢志不渝开展帮扶工作,毕节试验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两个跨越”。第一个跨越,就是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的跨越。生产总值从1988年的23.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440.17亿元,增加了61.5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6%提升到38%,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26元增加到6976元, 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6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65.4%下降到20%以下,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大幅提升。第二个跨越,就是实现了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跨越。累计造林2146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1036.2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870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14.94%提高到48%,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1‰下降到6.09‰,人与自然环境矛盾突出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这“两个跨越”,突破了毕节发展严重滞后、生态日益恶化的“恶性循环”,实现了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上升,把毕节推向了全面小康建设的“快车道”。以海雀村为例,全村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33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6810元,增长了200多倍,人均占有粮食从107公斤增加到395公斤,森林覆盖率从5%增加到70.4%。苗族老大娘安美珍今年已经94岁,全家3口人,今年还杀了2头年猪,人均收入6400元。由于生活条件大幅改善,老人家身体健康,精神也很好。

中国网:刚刚听到陈市长这么详细的介绍,我们知道,毕节市在扶贫工作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我们对毕节市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去年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冲锋号。毕节市作为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打算如何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陈昌旭: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毕节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至今仍有125.9万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5575万人的2.25%、占全省贫困人口493万人的25.53%。因此,在毕节这么一个扶贫攻坚主战场的地方,我们更应该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第一是重在“决战决胜”抓脱贫。紧盯实现“5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73个贫困乡镇摘帽,1981个贫困村整村脱贫销号、41.14万户125.9万名贫困人口越线”的总体目标,把任务细化到县(区)、落实到乡(镇)、具体到村组,立下“军令状”,挂出“作战图”,实行“倒计时”,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工作状态,深入推进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我们下定这个决心,也有这个信心。

第二是重在“精准精细”抓脱贫。“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按照总书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建立“精准扶贫云”和“扶贫专线”,实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比如,在对象精准方面,我们探索的“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四看精准识别法”在全国推广,村、组两次公开评议“比穷”和县、乡、村三级张榜公示的“两议三公开”甄别法,确保了扶贫对象精确精准。

第三是重在“生产生态”抓脱贫。一方面,我们支持贫困群众发展马铃薯、商品蔬菜、生态畜牧、特色经果、中药材、茶叶等板块经济,打响“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农特产品品牌,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同时通过发展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新能源汽车、新型建筑建材等“生态新兴产业”,引导群众就近就业、发展致富。如织金县东伟服装厂,总投资20亿元,吸纳就业0.6万人,带动1.2万人走出“贫困线”。另一方面,我们把生态建设作为发展生态新兴产业的“源头活水”,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在“十二五”期间已完成营造林609.34万亩的基础上,争取“十三五”实施700万亩造林绿化,确保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形成“坡坡花果山、田田蔬菜园、户户农家乐、人人奔小康”的态势,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实现“绿满乌蒙、锦绣毕节”。

第四是重在“互联互通”抓脱贫。“十二五”时期,毕节试验区交通“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全面联通,通道经济加速发展;高速公路从“零突破”到“县县通”;开通14条城市航线,去年旅客吞吐量达57.8万人次;建成铁路473公里;总投资160亿元的“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未来五年,我们将统筹推进各类基础设施与农村交通“毛细血管”互联互通,重点加快推进毕节至镇雄、六盘水经威宁至昭通等高速公路和成都至贵阳、攀枝花至昭通至黔江等铁路建设,到2020年高速公路通车1000公里以上,实现“县县通铁路”、达1000公里以上,实施路、水、电、讯、房、寨基础设施“六项小康行动计划”,打通电子商务进农村“快捷通道”,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第五是重在“民生民心”抓脱贫。我们将注重处理好人口管理与提升人口素质和人口红利的关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脱贫致富“加速器”作用,让那些“种田不如哥子、经商不如妹子、管家不如嫂子”的贫困家庭年经劳动力学到技能、得到就业。同时,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体系,推动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做好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关爱救助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第六是重在“基层基础”抓脱贫。老乡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我们高度重视乡镇党委书记、村级党组织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精准选派贫困村“第一支书”,采取党政干部到难村、政法干部到乱村、经济干部到穷村、年轻干部到强村、专业干部到产业村、离退休干部回原村的“六类干部到六类村”挂帮方式,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以文朝荣、彭练基等先进模范精神为引导,大力实施农村基层基础“固本行动”,深入推进“先锋示范工程”“能人兴村工程”“领头雁工程”,深化“农民讲师”巡讲活动,引导贫困群众增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内生动力。

第七是重在“创新创优”抓脱贫。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在创造出精准扶贫“四看识别法”“十子工作法”“一市五金多套餐”等经验的基础上,还深入实施“千名科技人员包千村”“千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积极探索“互联网+扶贫开发”模式,加快构建“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推广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发展模式,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以创新创优引领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第八是重在“机遇机制”抓脱贫。中央“补短板”,毕节“抓机遇”。一方面,积极抢抓“全国统一战线参与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联席会议”机遇,落实“统战牵线、部门对接、合力争取”工作机制,推动国办函〔2013〕35号文件和国家23个部委出台的28项差别化支持政策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用好深圳市对口帮扶力量,组织实施“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另一方面,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脱贫攻坚工作。

中国网:陈市长您刚说的八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毕节市脱贫的决心和信心,对抓好脱贫攻坚具有很好的示范性和引领性。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五个一批”的具体脱贫路径,那么在工作推进中,毕节试验区又有哪些探索和实践呢?

陈昌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一批”脱贫路径,为脱贫攻坚开出了破题药方。我们认为,易地搬迁是“硬骨头”,必须坚决“拿下”;发展教育是“软实力”,必须积极“力挺”;统一战线推进社会力量扶贫是“强推手”,必须同心“发力”。

为什么说易地搬迁是“硬骨头”呢?原因有四:一是基础差。易地搬迁农户大部分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的深山区、石山区,都是贫困人口,自身拿不出钱来实施搬迁。二是数量大。今年全国易地搬迁脱贫200万人以上,贵州省30万,我市计划7.5万。三是致富难。贫困群众多数无技术、无产业,搬出去后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四是选择多。按以往的做法,是由政府统规统建、集中安置,群众只管“提扫把进门”。但我在七星关区清水铺镇民族村果底组调研时,发现33户155名群众中有一半以上希望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群众要求按自己意愿搬到新疆、六盘水市、毕节城区和集镇、中心村等交通方便、人居环境好的地方生活。针对这些问题,按照省委陈敏尔书记“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解剖麻雀、分类指导、因户施策,毕节先行探索,做一次深入解剖”的指示,我们通过深入细致调研,提出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政策导向,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突出“六化”推动易地搬迁工作深入落实,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一是搬迁整体化。对50户以下、贫困发生率50%以上的自然村寨,一律整村整寨搬迁。如威宁自治县石门乡女姑村牧场组,共有农户27户82人,贫困率发生达92.59%,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山区。对地质灾害点、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水源保护地的自然村寨,符合“50户以下、贫困发生率50%以上自然村寨”条件的优先搬迁。如赫章县安乐溪乡丰岩村丰岩组,山高坡陡,农民喂猪也要用绳子固定猪石槽,不然猪用嘴一掀石槽就要滚到山脚。

二是识别精准化。把“四看精准识别法”运用到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的识别上来,用好“扶贫专线”和“扶贫云”,做到了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特别是通过精准识别,对农村家庭中因举债建房、娶妻结婚、严重疾病、子女入学导致的贫困等区别对待。如赫章县安乐溪乡瓦窑村大田组王林,修建房屋300多平方米,但因建房负债20多万元,父亲是癌症病人、子女在县城租房读书。

三是工作人性化。如百里杜鹃管理区仁和乡安泽华,父母75岁年老体弱,妻子在老家照顾,两个孩子在黔西县城读书,其本人在黔西县城打工已有一定积蓄。我们动员他通过资金整合,在黔西县城购房安置,将母亲接来一起居住,解决一家老小团聚问题。威宁县石门乡女姑村牧场组王开军,两老不愿远离故土,其儿子儿媳在威宁县城务工,希望在县城购房安置。我们采取分户安置的方式,让老人参加统规联建就近集中安置,年轻人在县城购房实现夫妻团圆。

四是安置多元化。按照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规定:建(购)房补助贫困户每人2万元、非贫困户每人1.2万元,搬迁后拆除旧房、复垦宅基地的,每人奖励1.5万元”。以1户5口人的贫困家庭计算,一次性可获资金17.5万元,加上搬迁后土地流转补助、退耕还林补助、生态补偿补助等,贫困群众还可获得一大笔资金,可以灵活选择安置方式,也有条件搬迁到就业地城市、中心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地生活。如清水铺镇民族村果底组33户155人,截至前天有1户7人搬迁至新疆、4户20人搬迁至六盘水市、4户18人搬迁至集镇、1户4人搬迁至毗邻乡镇、1户3人搬迁至该镇就近村寨、3户3人选择敬老院集中供养安置,剩余的选择就近建房集中安置。

五是政策明细化。我们统筹考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各类政策的整合叠加、放大效应。搬迁和住房政策方面,针对我市现有商品房(住宅)存量47361套876.49万平方米、二手房(住宅)4224套41.92万平方米、集镇空置住房6400套42.58万平方米的实际情况,积极学习四川省眉山市房地产去库存经验,鼓励群众到城镇购房安置,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与农民工市民化有机结合。如清水铺镇民族村果底组就有9户42人选择到城镇安置。土地和生态补偿政策方面,引导贫困农户利用好农用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三块地”,整合增减挂钩、生态补偿、土地流转等收益,切实降低搬迁后的生存压力。今年,我们将完成全市150万亩的退耕还林任务。户籍和保障政策方面,大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赋予转移到城镇的人口与城镇居民享受户籍迁移、促进就业、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类政策同城化待遇。产业发展和创业就业政策方面,建立扶贫产业发展基金、精准扶贫贷款担保基金,引导和扶持搬迁群众从事家政服务、电子商务,参与发展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新型建筑建材等生态新兴产业。对无技术、有劳力贫困群众,通过引进劳动密型企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六是组织系统化。我们建立了“市级统筹、县级主体、乡村落实”的责任体系,完善宣传发动、组织领导、操作实施、监督考核“四个机制”,实行挂图作战、挂牌督战、逐一销号。

为什么说发展教育是“软实力”呢?教育是“拔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克强总理在报告中强调:“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就毕节来说,我们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尤其是把职业教育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直通车”,投资40多亿元建设毕节职教城,目前已有在校生3.2万人,建成后规模可达9至10万人。今年,全市中职学校招生规模将达6.4万人。另外,经教育部批准,我们于2014年将毕节学院更名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设立了大数据学院、生态工程学院等14个学院,开办了土木建筑、采煤采矿等46个专业。同时,还争取到中华职教社帮助,实施“同心温暖工程毕节项目”,动员14个省市、32所优质职业院校与我市17所院校合作,投入资金6624万元,累计招生超过1.3万人。我们正深入推进校城结合、校企结合、校岗结合,努力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

为什么说统一战线推进社会力量扶贫是“强推手”呢?因为这方面,我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统一战线长期参与支持和帮助,通过高位推动,持续实施“助推发展、智力支持、改善民生、生态建设、示范带动”五大“同心工程”,为我们集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脱贫注入了强大动力。特别是去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期间,俞正声主席亲自推动,恒大集团决定无偿投入资金30亿元,从发展产业、易地搬迁、吸纳就业、发展教育和生活保障扶贫等五个方面,帮助我市大方县18万贫困群众实现2018年底整体脱贫。2月27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马飚同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同志,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同志、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先生参加了首批援建项目开工仪式。恒大帮大方,出手很大方。恒大集团和许家印主席落实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的大手笔、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大担当、践行“民生为本、产业报国”的大情怀,对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必将在共和国扶贫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对克强总理在报告中强调指出“深入开展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扶贫,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有力回应。毕节试验区干部群众一定怀感恩之心、立奋斗之志,借力发力、凝心聚力,共同打造社会扶贫的示范样板、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毕节品牌。以统战助推为抓手,以恒大帮扶为契机,我们开展的“千企帮千村”以及“同心战贫困赤子报春晖”脱贫攻坚行动有序推进,已有667家企业结对帮扶715个贫困村,其中东部地区企业73家、毕节人在外创办的企业55家、毕节本地企业539家。目前,毕节正按照“组织化、平台化、基地化、项目化、品牌化”要求,更加有效地发挥统一战线帮扶优势,扎实推进社会扶贫。我们坚信,只要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中国网:通过陈市长的介绍,毕节无论是在易地扶贫搬迁还是在发展教育、旅游产业,都是根据当地的特色,进行了有益探索。我们也知道,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十三五”重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次人代会一个重要议程就是对我国“十三五”规划(草案)进行审议。那么,能不能请陈市长简要介绍一下我们毕节市“十三五”期间的工作思考。

陈昌旭:“十三五”时期,我们将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提出的“闯出新路子、探索新经验”的“两新使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力促进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一是让脱贫攻坚“快起来”,建设精准脱贫新毕节。奏响“脱贫攻坚、毕节率先”最强音,到2018年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让产业支撑“强起来”,建设实力强劲新毕节。促进煤炭、电力、烟酒等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做强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新型建筑建材等生态新兴产业。确保规模工业增加值达655亿元以上、增长13%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三是让生态环境“美起来”,建设绿色靓丽新毕节。守好山青、天蓝、水清、地洁“四条生态底线”,实施治山、治水、治气、治渣“四治工程”。力争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5%以上,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四是让城乡建设“靓起来”,建设宜居宜业新毕节。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加快交通、水利、电力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使山水、田园、乡村、城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让人民群众在“望山、见水、忆乡愁”中共享发展成果。五是让改革开放“活起来”,建设试验示范新毕节。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土地、户籍、金融、国企等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种要素集聚;确保招商引资省外到位资金年均增长15%以上。六是让民生保障“优起来”,建设幸福和谐新毕节。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体系,健全文化教育、创业就业、医疗卫生、食品药品、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公共安全,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全力创建“法治毕节”。

陈昌旭: 最后,特别要说一下,近年来我们按照抓“龙头”、连“金线”、带“亮点”的思路,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打造了百里杜鹃、织金洞、草海等11个省级旅游景区,形成了一系列精品旅游线路。有一首歌这样唱:“百里杜鹃,连到天边,漫山遍野,朵朵娇艳,心中那朵,你在哪边。”这几天,杜鹃花陆续开放,3月20日,我们将举行“国际杜鹃花节”开游仪式,花期预计将持续到5月份,届时100多平方公里杜鹃林姹紫嫣红、令人陶醉。我们真诚欢迎在座各位朋友和四面八方的客人到毕节去旅游观光,切身感受“游在毕节饱眼福、吃在毕节享口福、住在毕节全家福”。

中国网:非常感谢陈市长如此详细的介绍。也再次感谢您今天做客我们演播室。

(主持人/责编:黄婉晴图片:董宁)

结束

作为全国“扶贫开发、生态建设”试验区,毕节市在扶贫攻坚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未来将在易地搬迁、发展教育和统一战线推进社会力量扶贫等方面发力。“十三五”时期,毕节将让脱贫攻坚“快起来”、产业支撑“强起来”、生态环境“美起来”。

 

本期策划:黄婉晴 王虔
联系方式(010)88828478
邮箱:wangq@china.org.cn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