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基础研究,建立可年度考核的国家财政固定增长机制
明确基础研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6 世纪起,科学精神和知识传播,使欧洲的科学研究和创新不限于经院式的研究模式,个人兴趣驱动的研究比比皆是,形成了自然科学百花齐放的局面。自 20 世纪初以来,生产、技术、科学相互作用机制出现了新的变化。科学理论往往更多地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为技术、生产的发展开辟着各种可能的途径。据统计,现代技术革命的成果约有 90% 源于基础研究及其他原始性创新。特别是在全球化新形势下,基于基础研究的科学、技术的突破和伴随而来的新产业的诞生将对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发生重大影响。只有立足于本国的科研力量加强原始性创新,并最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全球化创新格局中强化竞争优势,在落后领域迎头赶上。
全面认识我国基础研究的进展与不足之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增加,2018 年达到 1 118 亿元人民币,增速显著高于美、英、德、法、日等国。同时我国科技论文产出数量持续增长,据统计,2017 年我国发表论文 32 万篇,居世界第 2 位。2008—2018 的 10 年段,我国论文被引用总次数也居世界第 2 位。这是来之不易的成绩,但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基础研究的质量还有待提高。例如,论文虽多,高影响力论文占比低,篇均被引用次数仅 10 次,居世界第 16 位,显著低于美、英、德、法等第一梯队国家;在三大国际标准组织(ISO、IEC、ITU)中的标准必要专利拥有量排在世界第 11 位,该数量仅为美国的 4%。特别是,我国基础研究在 R&D 活动中比例也严重失衡,2018 年我国仅为 5.7%,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大国的 15%—25% 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为此,应建立财政支持基础研究可年度考核的固定增长机制,以及引导有条件的地方、企业加大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投入的政策和机制,确保基础研究获得长期稳定支持。力争在 5—10 年内,使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尊重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不同规律。经济活动主要着眼于当前的发展,目标明确,短时间就要发挥作用,一次失败就可能被淘汰出局。科学技术是人类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探索,突出特点是不确定性。经过了大量的探索和失败以后才能获得成功,每一个成功者的后面,都有众多的失败者。推动科技和经济的结合,首先要充分认识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的不确定性,不能要求项目都要成功,也不能要求项目都要立竿见影地解决市场应用问题。这就要求从根本上改革科技计划管理思维和管理体制。基础研究要注重积累,把稳定支持放在突出位置,不能都是 3—5 年换一个项目,调整一次方向。从这一点出发,中国科技管理改革,一是大力加强原始性创新,二是改变科技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
坚持国家需求和问题导向,突出原始创新。美国国会要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审查项目时必须考虑项目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从国家经济竞争力、人民健康、STEM人才培养、公众科学素养与科学参与、与产业界合作、国防和科学事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要求。这是发达国家比较通用的做法,重在发挥基础科学研究提供解决重大实际问题方案的基础作用。因此,不仅要重视纯基础研究,不断开辟新方向、新领域,也应关注应用基础研究,特别是关系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大民生需求的问题。
把发现、培养、稳定尖子人才作为基础研究第一战略任务。尖子人才在基础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稀缺性,并且尖子人才问题具有空前的紧迫性。培养尖子人才,需着重突出 3 个重点:① 把发现、培养和稳定青年尖子人才作为首要工作。基础研究管理应当把发现和培养一流的研究人才作为第一目标,避免再出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的项目做完了,参加项目的博士基本都出国了”的青年人才流失现象。② 关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的现象。由于基础研究所特有的不确定性和非共识性,选题的多样性、发散性是必然的,应当关注尊重自由选题。要给前沿探索的人减负、减压,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科学研究上。③ 注重从小单位、小人物和小项目中发现培养尖子人才。据有关资料分析,20 世纪中后期,美国基础研究中的重大科学成就, 75% 来自不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的小项目,诺贝尔科学奖的得主也大都来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这不单是一种现象,而且有可能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在科技项目的支持中,要使那些有独立思考、独创精神的小人物和青年人才进入我们的视野。几万元、十几万元的支持经费,有可能使他们步入科学殿堂,孕育出伟大的科学家。
以最大的决心组织、参与和实施国际重大科技合作计划。在全球化背景下,科学研究进入大科学时代,许多科学问题的范围、规模、复杂性不断扩大,已远远超出单一国家的承受能力,使国际大科学合作成为一种必然。因此,主持或参加大科学国际合作计划,不仅能在合作中获得技术、知识产权,而且还能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感情。现代科技发展史证明,在大科学工程实施和发展中,常常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产物,甚至会有重大原创性成果和思想的迸发,这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参加重大国际科学计划、科学工程,参与的过程和其结果同样重要。
把握住世界科学中心正在向东方转移的历史机遇。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发生和科学技术活动的地理分布密切相关。16 世纪以来,世界科学中心经历了从意大利,依次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转移。这些国家都出现了一些影响世界科技发展的重大突破和大科学家,它们保持世界科学中心地位的周期短则 60—70 年,长则 100 年以上。当今,美国仍然是世界重要的科学中心,但世界已然处于新一轮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全球科技创新力量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未来 20—30 年内,北美、东亚、欧盟 3 个世界科技中心将鼎足而立,主导全球创新格局。中国正处于东亚,虽然还有日本、印度、新加坡等竞争,但我们极有机会成为下一个世界重要科学中心。这需要我们抓住机遇,积极参与科技资源和优秀人才的全球化竞争,努力实现基础研究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在下一轮科技革命中取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