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冠华:中国科技发展的回顾和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19-12-24 11:55:12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徐冠华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 新中国,科技事业,科技强国,自主创新,人才,科普

加强自主创新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确保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战略决策真正落到实处,关键是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和实施强有力的举措。

大力引进、培养和稳定一批世界级的顶尖人才

人才决定一切,不仅决定现在,还决定未来。高水平的尖子人才是决定各国在未来国际竞争的关键。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和激烈争夺,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青年科技人才奖,大力培育德才兼备的中青年人才。青年是创新活跃期和高峰期,对做出“诺奖成果”时人才年龄的研究表明,在 1901—2003 年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 547 人中,35 岁取得成果的最多,平均年龄分别是 38 岁、41 岁和 42 岁。因此,要把培养人才重点放在中青年人才。虽然目前每年归国人员超过留学人员,但顶尖人才的流失依然严重。单纯的数量不能说明问题,质量是关键。对优秀中青年人才,不仅要给待遇、职务和荣誉,更重要的是给事业。同时也要特别注重对人才的爱国、品德、奉献精神等品质考察和培养,当前对中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仍显不足。建议借鉴国外经验,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青年科技人才奖,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上,每年遴选 100—200 名给予奖励,鼓励青年人冲击世界科技最前沿,做出世界级的科研成就。

实行世界级科技人才计划。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关键就在于吸引全世界的一流人才。美国多次修改移民法,不断放宽对技术移民的限制,每年允许 6 000 名外国科学家到美国合法定居。据统计,2016 年,6 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科学家,竟然全部是美国之外出生。目前,硅谷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等领域中超过 60% 的全球顶尖技术人才来自移民,超过 50% 的硅谷企业是出生在美国之外的人所创立。他们所创造的巨大贡献维持着美国领先全球的地位。当前,全球有近 30 个国家制定了不同的人才入境政策或计划。因此,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创造环境,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刻不容缓。我们当前应当在继续扩大引进技术和资金的同时,把引进人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别是西方加强对中国的科技封锁,引进国际人才就更有突出的重要意义。引进国际高质量人才,不仅是引进一个人,更重要的是引进了智慧、理念和文化,这是重要的溢出效应。“中国绿卡”目前仍然是当今世界最难取得的永久居留资格之一,2016 年公安部发放的绿卡仅有 1 576 张,这种现象应当予以扭转。这不禁让我回忆起 20 世纪 70 年代,邓小平同志史无前例大规模派学生出国留学的情形。邓小平说:“我赞成加大派遣留学生的数量,要成千上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今年派 3 000 人出去。”小平同志的决心魄力非常大,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今天在西方围堵新的背景下,应该用同样的决心、勇气和魄力把引进国际一流人才作为国家战略举措,实行世界级科技人才计划,以质量为中心,引进一批世界级、不分肤色、不分国籍的国际顶尖人才,组成一支世界级的人才队伍。我们当前具备的条件和 20 世纪 70 年代完全不一样,我们现在有良好的经济基础、足够的外汇储备,高校有全世界最好的设备、最好的试验室,以及科研人员具有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件事情做好。虽然我们现在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创新能力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赶上的速度很快。因此,我们一定要有信心,通过放宽技术移民政策,设立合作研究项目,解决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方式,把世界尖子人才吸引过来,助力中国创新驱动发展。

创造自由宽松的创新环境。营造自由宽松、学术宽容的学术氛围。建立起允许失败、鼓励冒险的科研机制。坚决抵制各类学术腐败之风。现在各种人才计划多不胜数,许多青年人成天忙于写本子、找关系、戴“帽子”,申请项目、多写论文;评奖浮夸、造假、拉关系,以及“家族式”科研模式等风气蔓延;这些现状滋生了许多寻租和腐败。

<  1  2  3  4  5  6  7  8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