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粮食安全评价体系
数量安全指标建构
粮食数量安全侧重的是通过提高粮食数量以保障粮食供给能力,解决人们“吃得饱”的问题。数量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也是我国历来发展粮食生产的首要目标。本文通过建立包含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等绝对量指标和粮食产量波动率等相对量指标体系,衡量我国粮食的数量安全。
粮食产量波动率。粮食生产受自然因素和市场等经济社会因素影响较大,常常表现出一定的波动。粮食产量波动率是衡量粮食生产稳定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粮食产量波动率 Rt=(Yt−Yt')/Yt',其中 Yt表示 t 年粮食总产量,Yt' 表示粮食产量 5 年移动平均值。
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是粮食数量安全的基础,粮食播种面积越大,对粮食数量安全的保障程度越高。
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反映了粮食科技的发展程度。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越高,对粮食数量安全的保障程度越高。
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口增长对粮食数量安全提出刚性需求,只有保障微观个人主体的粮食安全,才能实现整体粮食安全。采用人均粮食占有量指标既可以反映粮食总量的稳定程度,又可以反映随着人口的增长粮食的供给能力。
质量安全指标建构
数量安全实现之后,质量安全是新时代对粮食安全提出的更高要求。质量安全是指人们能够获得营养丰富、健康安全的粮食,以满足自身需求,解决人们“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的问题。目前对于粮食质量安全的衡量主要有 2 种方法:①从粮食质量本身出发,利用粮食的容重、水分、杂质和出糙率等指标直接衡量粮食质量安全;②从结果出发,通过营养不良人口发生率、人均摄入总热量间接考察粮食质量安全。
考虑到我国的现实情况和数据获得性以及公开程度,本文采用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对粮食质量安全进行评价。该指标为负向指标,单位耕地面积使用农药越多,粮食农药残留越多,粮食质量安全保障能力越低。
生态环境安全指标建构
粮食生态环境安全侧重考察粮食生产方式的可持续性。我国耕地占全球约 10%、淡水资源约占 6%,却要养活全球近 20% 的人口,资源与人口不匹配、不对等。长期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主要依靠过量投入化肥提高粮食单产,但这种方式对土壤和水造成巨大的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威胁粮食生态环境安全。本文从事先和事后两个角度出发,采用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和作物受灾比例衡量粮食生态环境安全。
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大量化肥的使用造成土壤酸化和土壤污染,严重影响农田生态系统,对粮食生态环境安全构成威胁,本文将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作为衡量粮食生态环境安全的指标之一。
作物受灾比例。病虫害及自然灾害反映了粮食农田生态系统物种之间以及作物与气候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是衡量粮食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指标。作物受灾比例与粮食安全呈现负向相关,即作物受灾比例越高,粮食安全程度越低。本文采用以下公式计算作物受灾比例:Rd=Sd/ S ×100%。其中,Rd表示作物受灾比例,Sd表示受灾面积,S 表示总播种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