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指标评价体系的我国粮食安全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17 10:58:12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崔明明 聂常虹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粮食安全观,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经济安全,资源安全,指标体系

保障粮食安全的策略与建议

保障粮食安全应该与我国宏观战略相结合,在实施乡村振兴、健康中国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宏观战略的背景下,守住口粮绝对安全底线的同时,努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是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的最高目标。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保障粮食种植主体利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是确保粮食安全,保障粮食供给。要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保护好淡水资源,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短板,为粮食生产提供充足的要素供给。同时要积极推动土地流转,聚集土地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规模,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技术生产效率。保证粮食生产主体特别是小农户的利益是对我国粮食安全最基本的保障。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建立营养、健康、安全的现代农业体系。加速聚集农业生产要素,促进农产品的规模化、品牌化和标准化生产,是实现营养健康安全的关键环节。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新兴农产品加工业为目标和依托,以创新驱动为战略转型方向,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打造高附加值、高营养健康的农产品供给体系。

推动市场化改革。处理好政府监管和市场机制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国际市场压力下倒逼国内粮食生产转型和技术优化,增强国内粮食竞争力,是建构我国粮食安全体系的关键。为此,要加快粮食收储制度改革,鼓励多主体储粮,统筹抓好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加大对粮食加工企业和多元化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的支持,推动粮食流通领域健康发展;逐步建立适应我国粮食市场特点的社会化粮食储备服务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合理消耗当前盈余的粮食库存,适当扶持生物质能源加工转化;借鉴玉米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对稻谷、小麦等高库存粮食作物进行市场化改革,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管体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以居民消费需求为导向,倒逼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引入市场的力量,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积极开展订单农业,改变以往政府对农民种粮“照单全收”的局面;通过价格机制引导农民优化种植结构,降低过剩粮食品种的种植面积,提高优质农产品供给,满足当前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推动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挥科技作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高粮食产能;依靠科学技术,保障粮食安全。①保障耕地资源特别是优质耕地资源不被侵占,依法划定基本农田,同时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保障 6亿吨粮食产能的稳定与提高。②强力支持农业科研、教育事业,积极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技进步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③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加强和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④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关键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使得当前的科学研究成果能够切实服务于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⑤实行配套的粮食科技政策,保障科学技术高效率地服务于保障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作者:崔明明,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聂常虹,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  1  2  3  4  5  6  7  8  9  1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