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才培养急需“双重转型”

发布时间:2019-06-24 13:36:33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赵兰香 王芳 姚萌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人才培养,新科技革命,产业变革,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结构

人才培养需考虑的转型之一:人力资本梯度升级

《2019 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这意味着向提高教育水平方向的迈进,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即在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已经失去成本优势,要继续发展经济就必须转向中高附加值产业。实现转型的基础条件就是人才知识结构的高级化。

追赶型国家人力资本结构差异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首先创立了比较完整的人力资本理论,这一理论有两个核心观点:①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②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人力资本随教育程度的差别呈现出不同的结构特征。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 20 世纪 70 年代已基本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在追赶型国家中,不同结构的人力资本模式已经显现出不同的经济发展成效。①以第三级人力资本(即高等教育比重大)为代表的日本、韩国,已经成长为工业化国家,至今仍有创新潜力。②以第二级人力资本(即中等教育比重大)为代表的中国,在大规模工业化中展示出优势。但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表现为经济的粗放发展,创新能力有限,以及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③以初级人力资本(即初级教育占高比例)为代表的拉美国家,工业化进程缓慢。

在前工业化时期,一般来说,具有初等文化知识的人也能胜任农耕和手工业生产的需要。因此,那时的学校教育以初等教育为主,少数的高等教育仅仅是作为贵族阶层的奢侈品。到了工业化时期,随着机器的广泛使用,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这时社会大多数工作岗位的生产者只有具备中等文化知识水平才能胜任,因此在这一时期中等教育成为主导。当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特别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以后,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普及高等教育。

由此我们看到,一个国家人力资本的主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绩效作用显著。国家发展成效的背后是其人力资本的水平。人力资本水平不仅解释了过去的历程,更重要的是还意味着未来的潜力。

<  1  2  3  4  5  6  7  8  9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