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才培养急需“双重转型”

发布时间:2019-06-24 13:36:33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赵兰香 王芳 姚萌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人才培养,新科技革命,产业变革,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结构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中国正在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同时,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创新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作为创新活动的核心要素,成为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而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人才培养问题历来受到政策制定者、学术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2018 年 9 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各国发布的多项战略报告将人力资源作为重要内容予以关注;在有关国际竞争力研究中,教育已作为影响全球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之一;流传广泛的“钱学森之问”“乔布斯之问”,反映出社会对人才培养问题的反思和忧虑。

与我国新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人才培养必将有新的目标要求、新的发展战略、新的决策部署。为此,我们需要思考人才培养模式该怎样变革,以为国家的未来奠定持续发展的人才要素基础。本文将围绕中国发展新阶段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思路。

新的发展阶段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认识和把握新的发展阶段,是我们探寻人才培养新思路的重要起点。在此过程中,有两个维度需要关注:第一个维度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第二个维度是世界性的科技和产业变革趋势。与上述两个维度相对应,中国人才培养正进入“双重迈进”阶段:一方面,人才培养要适应后工业化阶段发展模式的新变化;另一方面,人才培养还要面对蓄势待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要求。

中国后工业化时代需要第二次大规模人力资源开发

经过改革开放 40 年的发展,中国已经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中等收入水平的工业国,这是我们思考人才培养方向必须认识到的一个转折点。

从人力资源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大规模工业化受益于人力资本能量的释放,竞争优势更多地体现为“人口红利”,较低层级水平的人力资本与低成本工业化优势相匹配。随着中国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低端产业链重心正在转移出中国,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正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因此,依靠低水平的人力资本,通过简单的衣食住行消费和参与低端劳动行为来刺激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亟待不断提升产业中的技术含量。而与后工业化时代相匹配的人力资本水平必须是更高层级的,即中国工业化转型升级意味着人力资本供给的转型升级。需要将更多的人力资源转化为能够吸收、利用和转化新知识的高素质劳动者。为此,大规模的第二次人力资源开发对中国具有战略意义。

1  2  3  4  5  6  7  8  9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