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发展中抗菌药应用的“利”与“刃”

发布时间:2019-03-20 14:24:42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于洋 方亮星 周宇峰 孙坚 廖晓萍 刘雅红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抗菌药,畜禽养殖,利弊,耐药性风险,监管

国内外政策及影响

抗菌药用于养殖动物生长促进剂推动了养殖业的发展;然而,饲料中长期、多品种复合添加抗菌药也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其中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所引起的公共卫生安全备受关注。出于对细菌耐药和药物残留的风险考虑,为避免人类健康受到威胁,2006 年 1 月1日起,欧盟从法律层面全面禁止抗菌药作为饲料添加剂。美国、荷兰和韩国等发达国家也采取了禁用抗菌药作为饲料添加剂的措施。根据 2018 年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发布的《兽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年报》,全球有 86 个国家和地区禁止将抗菌药作为促生长剂;37 个国家和地区允许抗菌药用作促生长剂;23 个国家和地区对于抗菌药用作促生长剂使用情况不明(由于缺乏相关法规文件)。自 2015 年,我国先后禁止了 6 种兽用抗菌药用于食品动物生产。当前,为应对动物源细菌耐药的挑战,加强兽用抗菌药的科学管理水平,我国坚决淘汰存在安全隐患的兽药品种,大力推进对促生长用、人兽共用以及动物专用抗菌药的风险评估,实施“退出行动”——2020 年底前将撤回所有品种的促生长类抗菌药添加剂;同时,针对抗菌药促生长剂采取不审批原则。

尽管欧盟禁止饲用抗菌促生长剂(以下简称“禁抗”)的主要原因在于,动物使用抗菌促生长剂会连带引发人源致病菌的耐药性问题;但是,“禁抗”给养殖业以及人类健康带来的影响却存在一定争议。一方面,欧盟“禁抗”,尤其是最初几年,导致治疗抗菌药用量增加、养殖生产性能下降以及食品动物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增加。例如,由大肠杆菌和劳森菌感染引起的早期断奶仔猪腹泻死亡率增加,由艰难梭菌引起的肉鸡坏死性肠炎发病率增加等,导致治疗用抗菌药的比例显著上升。此外,饲料中禁用抗菌药对动物药品行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由于政府干预约束加大、审查指标严格、评估标准高,影响了开发新兽药的积极性。还有报道称,欧盟“禁抗”导致人的沙门氏菌和空肠弯曲菌感染率增加,并且这些菌株对四环素、磺胺药以及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增加。

然而从长远来看,欧盟“禁抗”后抗菌药使用总量呈现下降趋势,并且对畜禽养殖生产力影响并不大。例如,丹麦、挪威和瑞典等国“禁抗”后,整体上食品动物抗菌药的年使用总量呈下降趋势;挪威“禁抗”后,治疗抗菌药使用量也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丹麦在“禁抗”前后(1992—2008 年),通过评价生猪产量、断奶仔猪和肥育仔猪平均日增量以及死亡率等指标,发现生猪生产力有所提高;瑞典“禁抗”13 年后,不仅食品动物中抗菌药使用量下降55%,并且还维持着相对较低的抗菌药耐药性。由于不同国家养殖方式存在差异,欧盟“禁抗”带来的影响不一定能在其他国家重现。因而,“禁抗”决策的制定需要权衡利弊、因地因时制宜,综合考虑禁用抗菌促生长剂对耐药性风险的控制作用,以及对动物养殖业和人类公共健康的影响。

<  1  2  3  4  5  6  7  8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