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讲解预算报告
对普通公众而言,预算工作显得有些陌生。政府部门的预算报告是怎么出来的?预算报告内容如何去理解分析?高强在接受专访时,对这些问题也一一作了指点,进行了一番预算知识的“普及”。
预算编制有几种方式?
一种是基数法,将上一年各项支出的预算执行数作为基数,安排下一年预算时,反映比上年执行数增加了多少,增长了多大比例。这种办法编制预算,比较简单,也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基数法也存在一些缺陷,就是比较粗,缺少对一些具体项目的安排,如果上一年支出中的有些项目在下一年发生了变化,也都作为基数包含在下年预算之中,就不够合理了。
另一种是因素法,也称为“零基”预算法,就是不将上一年预算执行数作为基数,而是根据预测下一年的各种支出因素重新测算。这种办法比较科学,但要做很多基础性工作,预算编制的工作量非常大,而且也不易预测得很准确。
目前我国编制预算,主要采取基数法。按因素法编制预算,条件还不具备。
预算编制有哪些程序?
财政部门编制预算,要根据国家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和总要求以及各项方针、政策,先征求各部门的意见,了解各部门的支出需求,经过综合平衡后提出对各部门下年预算安排的初步意见,再次征求各部门意见,财政部门再对预算安排作出适当调整,这个程序俗称“二上二下”。最后由财政部门提出预算编制方案,经政府审议后,形成预算草案,报同级人大审查批准,再由财政部门正式批复各部门执行。
审查预算主要看什么?
一是看收入预算安排,包括上一年各项税收和非税收入完成情况,下一年各项税收和非税收安排情况。主要看各项收入增长幅度与国家经济增长幅度是否适应,与国家收入政策是否吻合。如果收入增长远远高于经济增长,说明收入安排太多了,可能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如果收入增长幅度太低,也不适应各项预算支出增长的需求。
二是看支出预算安排,主要看“三农”、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社会保障、环保、国防等项重点支出的增长,是否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否反映人民的期望,是否用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急需的方面。
至于一些具体的项目支出情况,主要应在部门预算中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