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全文)

2013年09月11日10:4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十二五 规划 纲要 农业 农村经济 农民增收 产业化 新农村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国家和四川省关于“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编制《四川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主要成就。

您可能感兴趣的研究:热力生产和供应 移民服务 保健酒 景观设计 供销合作社 木材加工 农资连锁 膜 茶叶 人力资源服务 城市园林绿化 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园区 有机农业 生猪养殖 更多>>

“十一五”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克服了“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及高温伏旱、低温雨雪冰冻、严重暴雨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食品安全事件的冲击,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势头,取得了显著成就。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36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854万亩,建成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14343个,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1.5%,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2010年,全省实现农业增加值2482.9亿元,年均增长3.3%。粮食连续4年增产,油菜籽产量连续9年创历史最高水平,肉类总产量年均增长1.54%。

2.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加。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40元。“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9%,是我省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突出亮点。2010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2245.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757.87亿元,年均增长19.5%。

3.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新阶段。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223家,比2005年增加1476家。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4131个,比2005年增加10531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4127个。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带动农户面达到57%。

4.农村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十一五”期间,新改建农村公路12.7万公里,新建户用沼气池263万口,改造农村电网10.42万公里[1],维修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危房面积840万平方米、村卫生室2675所,改造农村危房40.2万户,解决了1717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地震灾区农村灾后重建任务基本完成。

5.新农村建设实现新突破。“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连片发展优势特色种植业2884万亩,新增规模养殖户4万户,新建、改建、扩建和风貌功能改造56万户,建成新村(聚居点)2614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初显成效。全省新农村建设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动、连片推进、以片带面的格局。

6.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全省乡镇机构改革基本完成,“乡财县管”财政管理体制广泛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建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基本完成,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

专栏1 “十一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略)

(二)主要困难和挑战。

我省农业农村经济由于历史欠账多,二元结构明显,体制机制方面的深层次障碍未突破,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健全,“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可低估。

1.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骨干水利工程少,渠系配套差,中低产田土比重大,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0%。沙漠化、石漠化、荒漠化等水土流失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防洪工程建设滞后。自然灾害频繁,应对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环保基础设施薄弱。

2.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还较低,土地零碎、经营分散,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开发利用能力不足,农产品加工率还不高。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质量安全体系还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3.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仍然不足。农村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医疗卫生条件差,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在一些地方还未完全解决。农村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水平不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农村扶贫开发任务依然艰巨。

4.农村体制创新力度还需加大。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农业多元化投入机制不健全,农村融资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不足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仍需深化,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不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同时,在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农业战略性资源短缺矛盾更加突出,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凸显,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压力不断加大。这些新的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在“十二五”时期采取新的举措去应对。

(三)机遇和有利条件。

“十二五”时期,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更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

1.国家对“三农”支持力度加大。自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战略和扩大内需政策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农村改革发展政策体系。“十二五”期间,中央将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发展和农村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向好。

-

2.区域经济格局的调整优化加快。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建设、民族地区跨越发展、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全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省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大省和西部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有可为。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加快[2]。我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稳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市)的试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居民点整合、乡村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农村社会管理的加强,将为农业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集约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和新农村建设的成片推进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条件。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