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三、主要任务
(一)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土地、技术、资本等要素优化配置,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和农业服务业,促进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齐头并进,推动产业集聚、融合和功能拓展,着力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稳定发展粮油生产。全面落实粮食生产目标责任制,按照口粮基本自给、确保供需平衡的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扶持政策,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引进开发优质高产新品种,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提高先进适用技术到位率,努力提高单产和种粮综合效益,力争全省水稻平均亩产达到450公斤以上,其中单季稻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继续稳定连作稻种植面积,主攻优质单季晚稻,发展专用早稻、鲜食型旱粮作物和优质大小麦、高油油菜等粮油作物,大力推广“千斤粮万元钱”高效种植模式,逐步形成浙北优质晚粳稻区和大小麦、油菜优势产区,浙东南沿海及浙中双季稻区,浙西南优质晚籼稻区,多功能高效型旱粮优势产区,力争全省常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950万亩和总产量800万吨左右,油菜面积270万亩和总产量35万吨。
——大力提升农业主导产业。以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为依托,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壮大蔬菜、茶叶、畜牧、食用菌、中药材、果品、花卉苗木、蚕桑等农业主导产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继续深化区域布局调整,促进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强县强镇强村,加快培育三种类型农业特色功能产区:一是都市型农业产区。以大中城市中高端消费人群为服务对象,在加大菜篮子工程建设、保障城市居民一般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精品农业、设施农业,形成设施先进、技术领先、功能完善、顺应消费市场需求的都市型农业功能区,主要布局在杭州、宁波、温州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郊区。二是加工出口农业产区。以浙江海洋经济带为依托,以农产品出口为导向,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和电子商务等高附加值产业,主要布局在环杭州湾和浙东沿海地区。三是生态型农业产区。处理好生态、环境等特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和绿色有机农业,促进特色优势产业适度集中和品质提升,主要布局在金衢丽地区及部分欠发达山区。
——积极发展农业新兴产业。进一步开发和拓展农业多样性功能,大力发展农业加工物流、休闲观光农业和生物信息等产业。引导农业企业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物流业、农业服务业,促进农业产业分工合作,延长产业链,提高竞争力。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等,结合农耕文化、农民生活和农业设施,加强规划设计、科学管理,形成集生产、教育、环保、游憩、保健、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功能的休闲观光农业。推广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加快培育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生物质能产业、信息产业,推动产业技术的交叉融合、降低物耗、能耗和污染排放,提高产品附加值。
专栏1:
主导产业转型升级重点
1.蔬菜产业。以保障蔬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围绕稳定生产规模、稳定发展区域、稳定设施蔬菜、山地蔬菜及加工出口蔬菜三个发展重点,提升质量效益水平和产业整体素质,培育现代种业体系、规模经营主体、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加强产业基础设施装备建设,推进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升产业竞争力。
2.茶叶产业。以打造“浙江绿茶”品牌为主线,以茶叶精深加工为突破口,培育优势产区,促进基地、加工、产品、市场、品牌、主体六项提升,建设世界绿茶生产、加工、贸易和文化中心。
3.果品产业。围绕打造精品果业,通过稳定面积、优化结构、提升品质、做强品牌,提高产业竞争力。
4.畜牧产业。稳步发展生猪、奶牛产业,扩大家禽、兔、肉羊等节粮型动物饲养,进一步发展特色畜禽养殖业,继续提升饲料兽药产业,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加快构建现代畜牧业新型产业体系。
5.花卉产业。围绕“控规模、优结构、拓市场、增效益”和“打造花卉强省”目标,在适当控制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力度,增加新优品种比重,提升产业品质,促进转型升级。
6.食用菌产业。按照“优结构、提品质、深加工”的目标,实施菌种产业提升工程,推进集约化生产和循环生产模式。
7.蚕桑产业。立足打造优质茧生产基地,以现代蚕桑园区建设为抓手,以创新体制机制、改造传统生产方式为突破口,调优嘉湖产区,发展浙西产区。
8.中药材产业。加强珍稀、濒危药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升浙产药材生产、加工水平和品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