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二)“十二五”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既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现代农业建设承前启后的一个关键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在给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带来难得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1)国家惠农政策有利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国家和我省确定的 “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使强农惠农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和农村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建设现代农业方面,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全面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后备耕地资源,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畜产品、水产品、园艺产品标准化规模种养,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推广清洁环保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实行农村中等职业免费教育。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
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方面,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业补贴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在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方面,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培育种养大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建立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构建有利于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用于农业农村的机制。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
(2)我省的发展基础有利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为 “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继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农业投入的持续增长,使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强化,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得到改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管理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使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东中西特色农业资源优势,使我省农业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初步形成合理的农业产业布局;国家和省一系列补贴和奖励政策,为调整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的利益关系、促进协调发展创造了良性互动机制;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创新,为加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持;农业和农村多年积累的经济、技术和物质条件,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和有力的保障。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带动农业农村发展的能力更强。“十二五”时期,我省将实施 “三化”统筹战略,为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发展发挥更加有力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先进工业品装备农业的能力更加强大,吸纳农民工转产转业的空间更加广阔,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更加明显,传播先进生产生活方式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途径更加多样。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还将催生一大批现代乡镇企业,极大地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步伐,有利于改善农民收入结构、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为农民增产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强农惠农政策更加完备,农业农村发展环境更为有利。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深入贯彻落实和强农惠农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持续优化。随着全省综合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和社会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更加有利,各种资源的配置将更多地向农业和农村倾斜。随着农业投入不断增加,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大,将不断夯实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条件,为我省农业农村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农业交流合作机会不断增加。随着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我省农业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为引进国外品种、资金、技术及服务创造有利条件,将有力促进我省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同时,为适应农产品出口需要,我省农业生产将进一步提高节本降耗能力,整体结构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向高质量、高技术、高增值方向转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农业农村服务业将向便捷化、优质化、标准化、配套化方向迈进,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
2.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1)农业基础依然薄弱。防洪抗旱工程体系还不够完善。我省19条主要江河,除嫩江、松花江干流、第二松花江进行全面整治外,3000平方公里以下中小河流防洪标准普遍偏低,尤其是2010年的特大洪水,给全省各类江河堤防、水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只占耕地面积的22.4%,远低于全国48%的平均水平。全省每年受旱面积都在3000-4000万亩,不仅造成粮食减产、农民减收,而且给畜牧业、加工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大量灌排设施老化失修,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只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的60%左右,防灾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科技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70%-80%;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落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农产品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
(2)生态环境仍然脆弱。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15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16.5%。我省西部地区的向海、莫莫格、查干湖等国家级湿地保护区,由于水资源缺乏,湿地面积萎缩,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湿地对环境的调节能力下降。农业面源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废弃物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已经影响到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城乡基础设施差距较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变化相对较慢。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较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较低。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7.28年,比城镇低2.4年。城乡公共服务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普遍服务的长效机制仍未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尚未形成,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明显。农村资源要素持续外流。农村耕地被占用,资金被抽取,人才被吸走,被征地农民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造成城乡之间人口、土地、资本等要素的配置失衡。
(4)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由于粮食生产成本呈刚性上升趋势,粮食价格受市场供求状况制约上升空间有限,种粮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种粮比较效益明显偏低。农民外出务工就业仍面临诸多因素制约,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1985年以来,一直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尽管2010年首次出现农民收入增长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但是增长基础还不够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