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的背景与特征

2011年10月17日15:1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第六次科技革命 何传启 科技革命 背景 特征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科技革命是一个科技史学和科技哲学的概念,迄今没有统一定义。在本文中,科技革命指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统称。在学科史层次上,科学革命是科学范式的转变;在世界科技史层次上,科学革命指引发人类思想观念的革命性变化的科学变迁。在技术史层次上,技术革命指技术范式的转变;在世界科技史层次上,技术革命指引发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革命性变化的技术变迁。

科学和技术属于不同的范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规律。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复杂化和多样化,在许多领域从新科学到新技术之间的时间差大大缩短,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之间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关于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讨论,既要关注它们的共性,也要关注它们的差异。

1. 科学革命的背景

大多数科学史家认为,科学革命起始于1543年。当年哥白尼出版了著作《天体运行论》。过去500年先后发生了2次科学革命,其历史背景有所不同。科学革命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有其发生的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和科学土壤。

(1)第一次科学革命

第一次科学革命大约发生在16-17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其提供了社会背景,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哲学氛围有利于科学革命的发生。

首先,社会条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鼓励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方法解释自然现象。宗教改革给欧洲带来了自由、宽容的新气息,促进欧洲政治、经济的进步。

其次,经济条件。“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暗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对自然科学有迫切需求。15-16世纪,西欧各国开始了远航探险,他们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的新经济。

其三,科学土壤。它主要包括科学方法、科学组织和科学积累。罗吉尔•培根主张以实验代替书本和权威,认为逻辑论证和权威的话都不能保证知识的确定性。他还很重视数学教育,认为“数学是一切其他学科的门径和钥匙”。数学与实验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对于后来的科学活动及近代科学的产生都具有重大影响。科学组织为科学革命的发生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603年罗马建立的猞猁学院、1657年佛罗伦萨的西芒托学院、1662年英国的皇家学会等都是这一时期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科学组织,它们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这个时期的科学积累主要有:牛津大学第一任校长格罗赛特(R. Grosseteste)直接从希腊语翻译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并在光学方面从事实验研究;培根在天文、历法、力学、光学、炼金术等领域尝试进行具体的科学研究;达芬奇强调通过实践去探索科学的奥秘,他广泛地开展了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活动。

(2)第二次科学革命

第二次科学革命大约发生在20世纪初,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主要标志。它产生的历史背景更加复杂,影响因素更多。下面简要讨论它的三个条件。

首先,社会条件。自第一次科学革命之后,机械哲学观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发达国家国内各垄断集团之间、发达国家之间争夺地国内外市场加剧,科学技术成为竞争的最重要的商品。为了战胜对手,围绕尖端技术,展开了激烈角逐。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以图夺取优势;发展中国家为求独立和经济的发展,要求提高科学技术水平,进行综合国力的较量。

其次,经济条件。19世纪6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大工业开始建立,自然科学在工业生产中有了广泛应用的必要和可能。经过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后,人类仍然面临着生产过程和工艺复杂,操作繁重,难以控制掌握,材料有限,动力和能源紧张,生产和经营中经验性的组织管理日益失灵等种种矛盾,迫切需要加以解决。

其三,科技条件。19世纪末的三大发现,使人类的认识第一次深入到了原子内部,彻底打破了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的传统物理学观念。以太漂移实验的零结果和黑体辐射研究中的“紫外灾难”等一系列令人困惑的现象,使经典物理学陷入不可克服的矛盾。物理学危机是物理学革命的先兆。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