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许建英
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带有明显的暴力恐怖特征,截至7月6日19时,已造成156人死亡、1080人受伤和巨大的财产损失,举世为之震惊。该事件是由“东突”分裂组织——以热比娅为首的“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一手策划、指挥实施的。暴行让境外“东突”分裂势力再次凸现在世人面前。境外“东突”分裂势力是如何形成的?其又经历了什么样的流变?
流亡出境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前夕,不愿意参加起义的国民党新疆党政军各系统人员,被网开一面,假道南疆,翻越喀喇昆仑山,经印控克什米尔外逃。曾担任国民党新疆省政府副主席的穆罕默德·伊敏和曾任联合省政府秘书长的艾沙·玉素甫这两个老牌“东突”分裂分子,带领其追随者也外逃出境。伊敏和艾沙先是暂居在印控克什米尔。当时,历史上由于经商、朝觐、叛乱等原因而留居印控克什米尔的中国新疆籍侨民不少,并成立有互助组织“新疆侨民旅居克什米尔同乡会”。伊敏和艾沙不久控制该组织,将其改名为“东突厥斯坦侨民联合会”,其宗旨是“在新疆成立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国”,堪称“东突”分裂势力在境外成立的第一个分裂组织,印控克什米尔也堪称是境外“东突”势力的第一个活动基地。不过,印度政府不久就限制了该组织的活动,并驱逐其人员。1953年10月和1954年7月,伊敏和艾沙分别移居西亚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开始经营其西亚据点。
盘踞土耳其
迁居土耳其后,伊敏、艾沙开始长期经营境外“东突”势力。最初,由于和国民党政府的关系,伊敏、艾沙表面上保持对蒋介石的承认,但是1956年后,他们公开与蒋介石决裂,成立“新疆独立联盟”。1959年,借西藏叛乱之机,他们制定所谓的国旗、国徽,公然叫嚣“我们的祖国是突厥斯坦,我们的人民是突厥,我们的宗教是伊斯兰”。伊敏、艾沙先后成立多个分裂性组织,诸如“东突厥斯坦侨民协会”、“东突厥斯坦委员会”、“东突厥斯坦民族统一联盟”、“东突厥斯坦文化协会”、“东突厥斯坦青年联盟”、“东突厥斯坦国际民族阵线委员会”、“东突厥斯坦慈善基金会”、“东突厥斯坦难民福利基金会”、“东突厥斯坦民主联盟”、“艾沙基金会”、“东突厥斯坦民族中心”、“东突厥斯坦民族党”、“伊斯兰反对党”、“维吾尔互助基金会”等,其中“东突厥斯坦慈善基金会”(又名“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基金会”)最为著名。该组织是由“东突厥斯坦侨民联合会”发展而来的,改组后与境外泛伊斯兰主义组织关系密切,艾沙任顾问。该组织实质上是境外“东突”势力在土耳其成立的一个分裂组织。为扩大影响和谋取更大的生存空间,他们和国际上泛伊斯兰主义组织及泛突厥主义组织加强联系,创办以多种语言出版的《东突厥斯坦之声》等刊物,极力在西方谋求支持;其人员逐渐分散到欧洲不少国家,将“东突”分裂势力传到欧洲。与此同时,他们还想方设法向国内渗透,影响新疆。主要方式一是将其所出版的刊物和图书等宣传品,偷运至新疆境内散发,诸如伊敏的《东突厥斯坦简史》以及《突厥斯坦之声》刊物等;二是多次派人进入新疆搞串连,煽动境内宗教人士和青年到国外接受其培训;三是对出国朝觐、探亲、留学等人员拉拢和策反;四是在境外组织游行、示威,声援境内“东突”势力的活动。土耳其是境外“东突”分裂势力经营时间最长的地区。1964年伊敏去世后,艾沙一直起着主要作用,该地“东突”分裂势力因此被称为“艾沙集团”,直到艾沙1996年去世为止。艾沙集团是“东突”分裂势力在境外最早的分裂组织,活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艾沙集团新生代领导层中,除了原来外逃分裂分子的后代外,还吸收了不少改革开放后从新疆外逃的“东突”分裂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