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报告在“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部分,对发展基层民主作了重要论述,阐明了发展基层民主的重大意义、发展目标、主要领域和基本要求。报告的论述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内涵丰富,提出了不少新论断和新要求,为我国今后发展基层民主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
一、报告关于发展基层民主的新认识、新视野和新部署
(一)认识更为深刻,凸显了基层民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
一是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了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在以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在论述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时,中国特色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三项制度,基层民主处于补充地位,并不能与上述制度并列。而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从而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上述三项制度并列在一起,将其纳入了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提升了基层民主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局中的地位。
二是将基层民主定位为“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这种新的定位深刻反映了基层民主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社会管理层次较多,人民生产生活的重心在基层,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发展基层民主,是提高人民群众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的基础平台,是人民实现有序政治参与、保证合法权益的重要渠道,从而成为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把发展基层民主定位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既凸显了基层民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全局中的基础地位和战略意义,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扩大民主的强烈意愿和现实要求的准确把握。
三是从报告形式上增强了发展基层民主论述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报告在第六部分中把发展基层民主单独作为一节,与扩大人民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等另外五节内容并列,这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尚属首次。同时,与历次报告相比,这方面文字篇幅更长,思路更清晰,论述更充分,体系更系统,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央对发展基层民主重大意义的认识已经提升到新的高度。
(二)视野更为开阔,基层民主涵盖了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基层政权机关和社会组织的宽广范围
报告高度概括了基层民主的含义,科学阐明了基层民主的主体是人民,领域是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方式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和“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在明确了主体、领域和方式之后,从逻辑体系的角度看,基层民主的范围是应予以特别关注的重要方面。报告在分别论述了对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基层政权机关的要求后,明确提出“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从而在继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基层政权机关之后,首次将社会组织也界定在基层民主的范围内。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新时期我国的经济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阶层结构、利益关系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传统的单位治理转变为社会治理,政府的单一行政管理让位于公共管理。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开始在中国迅速崛起,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民间组织、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和社区组织等社会组织纷纷兴起,并在形成群众的公共参与机制、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社会自治机制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报告恰恰是认可了社会组织的良性作用,从而以更为开阔的视野将其纳入发展基层民主的范围,这必将使基层民主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三)部署更为科学,发展基层民主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基层民主的部署自然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报告的相关论述高度体现了上述要求。
一是提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相比十六大报告,城乡社区的建设目标增加了“服务完善”的要求。在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的形势下,建设“服务完善”的社区,正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体现。
二是提出“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这一方面是要求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防止管理缺位,从而导致出现政府管理和基层自治外的盲点和空白地带,实现“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又要求政府改变管理越位的状况,在不属于政府行政管理范畴的社会生活、社会事务等领域实行群众自治,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实现“良性互动”,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