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精神家园
[新表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新闻解读·案例]
江苏历史悠久,发源于苏州地区的吴文化、南京地区的金陵文化、扬州地区的淮扬文化和徐州地区的楚汉文化,构成了江苏传统文化的多元内涵,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9月27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自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立法保护在全国首创。
2004年4月,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开始在世界巡演,更给这门古老的艺术以青春的喜悦和生命。2006年11月21日,又一部由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演艺集团主办,由江苏省昆剧院演出的昆曲精华版《牡丹亭》在南京演出,成为江苏戏剧界的新力作。几年来,《桃花扇》、《牡丹亭》、《西施归越》、《红河谷》等剧目在各地的演出都引起了热烈反响,并由此获得大批海内外订单,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与好莱坞大片和韩剧在中国掀起的冲击波媲美。
[新闻解读·数据]
2006年5月25日,文化部公布第一批518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苏省就有37项名列其中,入选项目总数位居全国前列。如以吴歌为代表的民间文学,以江南丝竹、海州五大宫调为代表的民间音乐,以昆曲为代表的传统戏曲,以苏州评弹、扬州评话为代表的曲艺,以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苏绣等为代表的民间美术,以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为代表的传统手工技艺,以苏州端午习俗、南京秦淮灯会为代表的民俗活动等。
在2004—2008年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阶段,江苏省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保护工程。
2006年,江苏25个艺术团组、400多人出国访问演出。2007年迄今为止,已有333批境外以及港澳台艺术团组、2400多人来江苏演出,从事文化交流。
[视点]
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馈赠给我们的文化财富,是发展先进文化重要的精神资源。中华文明绵延至今,其承载传续功不可没。人文精神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古今中外的事实证明,人文精神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支撑作用,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源泉。21世纪是靠文化来引导世界的世纪,中国文化精神中有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在世界背景下如何重建人文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中国的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实践的、创新的精神,而人文精神的重建需要兼顾东西方文化的交融,需要自发、积极地付诸实践,既张扬个性又遵循规则,既体现民族特色又包容并蓄。
江苏建设文化强省,应当大力培育积极向上的新时期江苏精神。“创新创业创优”,既是新时期江苏人文精神的提炼和升华,也是江苏人民开拓创新,追求经济社会领先发展、科学发展的生动写照。培育和塑造以“创业创新创优”为主要特征的新时期江苏精神,对江苏又好又快地推进“两个率先”具有重要意义。(贾梦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