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苏荣
编者按: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大,对近30年的改革开放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及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并就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部署。这些重要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将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什么样的深远影响?本报约请了几位专家学者,请他们就相关话题做了解读,供读者参考。今天是第一篇。
■十大七之后的经济大势(1)
谈及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苏荣的兴致很高,他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报告》主题鲜明、目标明确,高屋建瓴、总揽全局,论述精辟、博大精深,求真务实、催人奋进,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概括、新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按苏荣的看法,《报告》具有历史性的六大贡献。
一、鲜明地回答了在当今中国,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目标前进的重大问题,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一个党、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就是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旗帜就是党的共同信念、共同理想和共同目标的集中表达。”
苏荣说,《报告》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
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都是紧紧围绕建设、捍卫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来进行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道路,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别的主义、别的道路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和发展进步问题。
苏荣表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我们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命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理论创新的最精辟概括,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苏荣说,《报告》总结我国取得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报告》告诫全党,要备加珍惜我们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困难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灿烂的真理光芒。
三、第一次系统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产生背景、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是对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重大方针做出的新概括、新发展,为我们自觉把握和践行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方向,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的基本标志。
《报告》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集中概括为四句话,即: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
苏荣认为,《报告》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分析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既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和成绩,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强调科学发展观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国情提出来的,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只有抓住科学发展观这个纲,我们的工作才能高层建瓴,势如破竹,才能引导我们排除险难,不断走向新的胜利。《报告》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即: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我们只有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这些基本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才能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牢牢把握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和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全面部署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任务,充分体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有机统一。
《报告》从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等5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苏荣说,这些目标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要求,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这充分说明,随着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任务,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任务;相应地,四大建设的目标要求也更加明确了,由富强、民主、文明三个方面扩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方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
“这四个方面的建设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我们党要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苏荣说。
五、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重任,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做出了部署,强调党要站在时代前列,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的理论。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苏荣说,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我们国家的发展方向是要建成创新型国家,时代背景和发展大势要求我们在党的自身建设中也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报告》指出,必须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把党真正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报告》强调,要以优良的党风带动民风,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努力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实现党的十七大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提供有力保证。
六、通篇贯穿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又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观念的突破和思想的解放程度,往往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水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党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关键所在。”苏荣说,新时期29年的实践证明,每一次大发展都伴随着一次思想大解放,每一次思想大解放都促进了大发展。我们要清醒认识和把握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关键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课题、新矛盾,特别是要顺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党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情况,把坚持改革开放同继续解放思想结合起来,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要在进一步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的同时,努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从而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坚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举措、致力改革攻坚。坚。要坚持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来深化改革,在深化改革中实现科学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