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人民大会堂东门外的广场上红旗招展。中新社发 廖攀摄
3月的北京乍暖还寒,然而街头的春意已经扑面而来,2011全国“两会”大幕将启。一切都与往年“两会”一脉相承,一切又似乎有所不同。参政议政者要表达什么、如何行动,中国要说什么、何时说、怎么说,世界在关注中国“两会”的选择。
过去30多年,中国看世界和世界看中国的内容、方式、角度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两会”是推动和体现这种变化的最好场合之一。今年“两会”站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制定“十二五”规划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对全球范围内关心中国经济发展与法治进程的人来说,今年的“两会”更加瞩目。
世界关注中国“说什么”
“两会”将审议和讨论描绘中国未来五年发展蓝图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随着中国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发展方式将如何转变备受关注,在国际责任框架内作出的种种决策、甚至举手投足间传递的信号都会被国际社会广泛解读。温家宝日前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指出中国未来5年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为7%。英国金融时报记者乔希·诺布尔撰文认为,这是向地方政府领导人表明态度:投资、重污染行业以及房地产,不应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记者感慨,“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两会”还将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展开讨论。外界在关注,法律体系形成的标准是什么、有哪些具体构成要件、未来的立法重点在哪里、如何更好地推动法律实施。世界期待中国“两会”给出答案。
世界关注中国“何时说”
“两会”前夕,公安部主动向媒体发布消息,两岸警方联手就“11·30”电信诈骗专案开展执法合作,中国警方从菲律宾押解回国的24名犯罪嫌疑人中有14名台湾犯罪嫌疑人。关于台湾犯罪嫌疑人的处理问题,公安机关将根据《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与台湾警方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沟通协商,妥善解决。人们发现,政府部门对敏感信息的主动披露越来越多。
目前报名采访今年“两会”的中外记者已超过3000名,涵盖世界五大洲,既有西方发达国家主流媒体的记者,也有发展中国家的记者。“两会”历来是新闻的战场,只要代表委员们愿意,“何时说”本不是问题。然而,“两会”期间总会有些代表委员忙得“无暇说点什么”,四处奔走忙于社会活动。对个别代表委员来说,“何时说”仍有进步空间。
世界关注中国“怎么说”
“两会”开幕前,来自33家外国驻华和港澳台地区媒体的43名记者受邀到全国政协机关参观座谈,这是全国政协机关首次向境外媒体集体开放。细心的人发现,中国官方机构与外国人士的沟通已从“走出去办新闻发布会”转向“请进来面对面聊天、坦诚相待”,交流的变化从大门敞开开始,这也意味着官方说话方式的转变。
今年报名采访“两会”的外国记者人数略高于去年,一些外国媒体感受到中国说话方式的转变。美国一家媒体驻京记者表示,“两会”之所以能推动这种转变,不仅因为它对国内大政方针的长期影响,也因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带来的效应。这位记者说,除了重点关注“十二五”规划纲要,他们也很关心物价、社保、医改等问题,将拍摄更多以普通老百姓为主角的涉及物价、拆迁、环保、水电、法律制定等方面的专题,与“两会”主流议程相结合,更好地报道中国。(中新社记者张蔚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