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银川电 记者近期在贵州省、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西部省区了解到,在我国总体财政形势好转的背景下,一些贫困县乡政府财政收支矛盾却日益突出,尤其是相当数量的贫困乡镇难以为继,已经严重影响到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乡级财政精精光光”
由于各种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开支缺少稳定的税收来源,特别是农业税减免以后,以此为主要支撑的西部贫困地区县乡财政断了“炊”。
贵州省望漠县财政局局长曹文艺给记者罗列了去年全县的财政收支情况:财政收入2384万元,中央转移支付885万元,支出包括专项1.7384亿元,其中,教师工资6000多万元,各类教育支出5868万元,还各类欠款700万元左右,扶贫资金1189万元,农业投入90万元。
曹文艺介绍说,农业税减免后,乡镇财政陷入困境。一年全县农业税含附加502万元,农业特产税230万元,这一笔收入减少后,乡镇几乎没有资金收入来源,今年给全县16个乡镇、1个办事处下达的税收任务仅为24.7万元。目前县乡两级债务高达1.56亿元,县财政只能保工资,勉强维持运转。“县级财政哭爹叫娘,乡级财政精精光光。”曹文艺对记者说。
“为民服务没有手段”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可支配财力“捉襟见肘”,在西部地区好多无增收手段的贫困乡镇,政府为民服务的能力正在逐渐丧失,当地农村公共事业几乎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在甘肃省静宁县威荣镇杨桥村采访时,村民姚田指着村里的一条水渠对记者说:“今年我们遭遇天灾,地里的苹果树刚开花就全被霜冻掉了,也没有人来过问一下。中央政策对农民好着哩,可是一下来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干部们喊得多,行动得少。”
甘肃省静宁县界石铺镇25个行政村,目前没有一个村能够喝上自来水,通村路也都是土路。“我们也很想为农民服务,解决实际困难,但是经费严重不足,一切都是空谈。”镇党委书记刘晓进介绍说,现在全镇的债务已经达100多万元,而县财政只给保工资,中央转移支付又都是有对象的。
采访中,西部地区一些基层乡镇干部担心,随着义务工的取消,本来就“缺血”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会严重受阻,农村发展也将愈发困难。事实上,义务工的取消已经影响了当地建设,农民对农村公共事业不再关心,更不愿无偿投劳。
财政危机向农民转嫁
农村公共财政成为“无米之炊”,西部有些贫困乡镇为满足各种开支需要,就想方设法向农民征收,结果变相加重负担引起农民强烈不满。
甘肃省庄浪县赵墩乡村民向记者抱怨说,乡里为了完成乡乡通柏油路的任务,强行从他们的退耕还林款中扣钱集资。同样在甘肃省,静宁县界石铺镇为了修西川村小学,也是从退耕还林款中按人头把款直接扣了。
记者采访这两个乡镇的主要领导时,他们都异口同声地发出“没有办法”的感慨。赵墩乡乡长赵周渝说,税费改革后,钱从哪里来?这是困绕基层政府的头痛事。没有资金来源,修路又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怎么办?乡政府只有把任务划给村里,村里再划到户,统一收钱请别人来修。
而界石铺镇党委书记刘晓进介绍说,当时西川村小学的教室已严重倾斜,孩子们在外搭帐篷当教室。目前全镇教育欠款就有30多万元,他无可奈何地说:“群众不出钱,上面没有钱,万一学校房屋倒了压着孩子,怎么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指出,县乡财政困难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如果县乡财政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不仅无法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还会严重影响基层政权的顺利运转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建立农村公共财政投入体制刻不容缓。(作者:周芙蓉 朱国亮 姜雪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