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剖腹产指征
亲历过各类分娩场面的苏妍,对46%也有自己的看法。
她曾替一个欧美人接生。宫缩疼痛时,孕妇“叫得极惨极惨”,丈夫也一再要求医院“剖腹产算了”。然而一旦宫口张开上了产台,孩子一眨眼就出来了。当时在场的医生护士们都觉得,“白种人骨头架子大,身体结构也不一样”。在红房子生产的不少欧美人甚至连八九斤重的胎儿都能“一下子就顺产”,“连侧切都不用”。
可能中国人在先天条件上不如欧美人适合顺产,但仅此仍不足以解释高居不下的剖腹产率。苏妍还记得一名日本产妇。在怀孕期间她严格遵循日本对于孕妇的各类指导,保证营养、控制饮食,将怀孕期间体重增长牢牢控制在10公斤以下。
“中国的规矩是,孕妇能吃就吃,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尽量补,这样问题可就太大了。”苏妍说。与那名日本产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动辄“超过30斤”,胎儿个头越长越大,初生婴儿往往在七八斤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斤。这也给顺产带来了风险。
对于报告中11.7%并无剖腹产手术指征就进行剖腹产手术的案例,红房子和国妇婴的医生则大多表示,“产妇要剖,怎么拦着她?”
根据北京卫生法研究会医疗纠纷调解中心的数据,过去5年中该部门受理了近6000例医疗纠纷调解,其中产科纠纷约450例,占8.6%,排名第3。一位妇产科医生说,有医生不得不小心从事,为避免让喜事变坏事,甚至会向孕产妇推荐剖腹产,“否则一旦出事,就麻烦了。”毕竟,阴道分娩不可预测的意外情况也很多,而且这些意外情况在深更半夜时也可能发生。对于实践经验本就不多的年轻医生而言,这更意味着严峻的挑战。
实际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剖腹产率畸高的巨大风险。天津市就要求其一级助产机构剖腹产率控制在40%以内,二级和三级助产机构则分别控制在50%和60%以内。这个目标已经远远高出WHO建议的15%警戒线,即便如此也很难实现。天津市卫生局1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该市一级助产机构实际剖腹产率为65.6%,二级为66.9%,三级为73.8%,无一达标。
尽管各医院对剖腹产手术都有一份详细的指征,列明除出现如“孕妇生殖道受到感染”、“孕妇骨盆狭窄或畸形”、“胎位不正”、“胎儿过大”等各类医学指征,否则“原则上最好不要选择剖腹产”,但这很难实现。
罗女士就是在各项指标正常的情况下选择了剖腹产。在一家知名外企工作的她孕前经常熬夜,她很是担心自己如果顺产的话“到底熬不熬得下来”。听说许多在产房里的产妇顺产到一半哭着说自己“不行了”、求医生“还是剖腹产吧”,她觉得与其两种痛苦都承受,不如选择风险更可控的剖腹产。
“WHO的剖腹产指征里一定不会包括社会因素,但这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里占很大比重。”苏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