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复苏前景相对乐观,从今年二季度开始,“热钱”重新流入中国的迹象开始出现,并且总体趋势不断加强,有关“热钱”的讨论随之升温。
由于热钱=外汇储备-顺差-FDI的算法通俗易懂,外汇储备余额的增减往往被业内视为观察“热钱”的重要指标,因此也备受市场关注。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简称“外汇局”)副局长王小奕在一次会议间隙透露,截至11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较10月底有所增长,10月底又较9月底的2.27万亿美元又有所增长。
虽然王小奕并未透露具体的增长数字,但细心的人或许已经注意到,这意味着从今年3月份开始,外汇储备已经连续9个月出现正增长。而就在此前几个月,也就是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半年里,外汇储备罕见地出现了三个月的负增长。
事实上,这一年间外汇储备的增减,基本上也反映了“热钱”对中国热度的增减变化。
从另一重要指标——外汇占款来看,今年以来,先是5月份新增外汇占款创近7个月新高,接着9月份新增外汇占款再度创下年内新高,10月份该数据虽然环比下降四成,但仍处于年内较高水平。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国际收支中资金往来名目复杂,简单的加减难以准确地测算流入“热钱”的多少。但通过上述两项指标的变化趋势不难看出,“热钱”似乎正在加速流入。
由于流动快、高度追求短期报酬,“热钱”的大量流动往往让各国监管部门高度紧张,而如何监控好这些“热钱”,也成为考验监管部门的一大问题。
故而,说“热钱”的监管是一门艺术毫不夸张。
首先,对“热钱”的流入应该辨证地看。一方面,过度的“热钱”流入会加剧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从而导致资产泡沫快速膨胀,强化通胀预期,加大经济大幅波动的风险。
但另一方面,“热钱”流入我国是其看好中国经济的一种反映,因此并不一定就是坏事。这部分资金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长期投资,如果合理利用,将会对经济企稳回升起到重要作用。
正因为如此,对热钱的监管不应一味喊打,而是要讲求疏堵结合,区别对待。
并且,无论是疏是堵,也必须十分注意力度和尺度。尺度过严,“热钱”可能是暂时防住了,但很可能会影响到正常的贸易和投资,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之嫌。而尺度过松,又难阻“热钱”大量流入,为日后发生危机埋下隐患。
不过话说回来,“热钱”流入的主要目的在于盈利,如果能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让“热钱”流连忘返,并逐渐降温为“冷钱”从而为我所用,这实在是一种理想的“无为而治”式监管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