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存货投资虽然在GDP中的比重较小,但却是加剧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经济上行期,在需求景气以及价格上涨预期的影响下,企业倾向于增加存货。企业存货需求的上升推动价格上涨,价格上升又会进一步增加企业的存货需求,形成经济上行期“存货投资—价格上涨”的循环。在经济下行阶段,在需求减弱和价格下跌预期的影响下,企业消减存货,缩减生产规模,形成“存货消减—价格下跌”的反向循环。这一现象在2008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升降的背景下表现得尤为显著。2007年下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开始急剧上涨,国内生产企业储备大量存货特别是原材料存货。2008年9月份以后,随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暴跌,国内生产者价格加速回落。2008年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各季度同比分别上涨6.9%、8.4%、9.7%和2.5%,第4季度分别比前三个季度下降了4.4个、5.9个和7.2个百分点。由于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企业减少原材料采购,导致上游产成品存货被动大幅增加,从而进一步加剧生产资料价格下跌。对于产成品库存,在经济下滑初期会被动增加,直至后期企业通过减产、降低出厂价格等方法使得产成品库存降低。以河南省企业原材料存货调整为例,2008年前三个季度,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材料存货累计增加270.6亿元,而第四季度,原材料存货降至47.2亿元。总体来看,2008年企业库存调整异常迅猛,主要采取停产、限产、抛售存货等方式。据对四川企业的调查显示,有26.8%的企业通过停产或限产等方式来调整存货,多为煤炭、钢铁、机械制造等上中游行业;12.2%的企业低价抛售存货,主要集中在下游产业或流通领域。由于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和对未来预期仍不甚乐观,部分企业反映仍将继续以限产、停产、以单定产等收缩性的生产方式作为应对市场冲击的首要策略。
生产者价格的变动趋势取决于诸多因素,但主要影响因素仍然是市场需求、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以及存货调整进程。从市场需求来看,国内投资规模扩大有利于生产者价格走势趋于稳定,但外部经济尚未见底、回升的趋势仍未形成,难以在短期内对生产者价格产生恢复性推动。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来看,虽然出现止跌迹象,但未来走势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存货调整的进程看,原材料存货的剧烈调整基本结束,钢材、煤炭等生产资料价格波动趋稳。按照存货调整的顺序,下游行业存货调整领先于上游行业存货调整,四季度上游行业存货调整加快,存货调整进程已经进入中后期,待上游企业存货调整结束后,工业生产和生产资料价格才能企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