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江西、福建持续晴热高温 旱情不断加重 长江上游一号洪峰形成 -6月中国宏观经济逼近趋热警戒线 -"十一五"中国将建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促进产业升级 答问 -中国投资50亿用于科技攻关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不是主要污染源 -大陆人可申请赴台接受医疗服务 任何医疗机构不得规避集中采购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收盘续涨 沪指收盘4471.03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资金流出明显下降 流动性引导A股7月行情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8 月 01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在刚刚过去的7月份,A股市场完成了一个从筑底到再创历史新高的过程。通过对市场走势特征以及资金流出的情况进行统计,我们发现,虽然业绩、宏观经济增长预期良好等是引导市场重新走强的重要因素,但资金才是贯穿整个7月行情的最主要动力。

资金推动市场走高

从走势特征看,7月份的A股市场表现出明显的资金推动上涨特征。

据Wind资讯统计,从2007年7月1日至7月31日,在申万风格类指数中,区间累计涨幅前三名分别是微利股指数涨23.73%,高市盈率指数涨23.26%,中价股指数涨21.06%;涨幅后三名分别是活跃指数涨10.70%,绩优股指数涨15.94%,高价股指数涨16.22%。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首先,绩优股较小的阶段涨幅以及微利股较高的涨幅表明,虽然目前正处于中报披露阶段,但业绩在本轮上涨中并不是主要推动因素。其次,高市盈率指数涨幅居前,显示相对低估的股票也没有领涨本轮行情。最后,涨幅居前者与涨幅落后者的市场表现差距并不明显,这意味着市场在7月份构造了一个个股普涨的局面。

显然,在剔除了业绩以及估值方面的考虑后,只有旺盛的流动性才能造成7月份市场普涨且不断创出历史新高的结果。

资金流出明显下降

然而,从成交量看,整个7月份A股虽然创出历史新高,但并未显著放量。这似乎与资金是7月行情主要推动力的判断相违背。事实上,成交温和而股指创出新高的更直接原因,可能不在于资金流入的显著增加,而在于资金流出的大幅下降。

根据Wind资讯数据,我们对IPO融资、非IPO融资、交易税费、“大小非”减持等几个主要市场资金抽取途径分别进行了估算,发现与6月份相比,7月份A股市场的资金流出量出现了明显下降。

IPO融资。7月份有16只新股发行,共募集资金213.75亿元;6月份只有3只新股发行,共募集资金156.43亿元。

非IPO融资。7月份有9只股票进行增发(含定向增发),共募集资金91.26亿元;6月份同样有9只个股增发,但却募集了395.08亿元。

交易税费。以0.3%的印花税税率以及0.2%的佣金共计0.5%计算,则一笔交易将向买卖双方共抽取成交金额1%的税费。7月份沪综指与深成指的成交金额共约为24714.34亿元,交易税费约为247.14亿元;6月份沪综指与深成指的成交金额共约为39845.81亿元,交易税费约为398.46亿元。

仅将上面三项数据相加,7月份市场部分流出资金为552.15亿元,而6月份流出资金为949.97亿元。

此外,从“大小非”减持途径看,7月份仅发生了71笔“大小非”减持,共涉及股数28201.46万股;而6月份则发生了83笔减持,共涉及股份数32088.35万股。可见,无论从减持数量还是减持笔数看,7月份从“大小非”减持途径流出的资金也明显小于6月份。

由此可见,资金流出的减缓导致市场7月份相对流动性增强,进而引导股指创出历史新高。而展望8月份,有分析人士认为,只要政策面不发生突然变化,则随着投资者信心的逐步恢复,市场资金流出的步伐有望继续减缓,而资金流入的速度将温和增加。也就是说,流动性很可能在8月份继续催动市场走出震荡上扬行情。

来源: 中证网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