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五月份中国CPI同比涨3.4% 创两年来新高 预期再次加息调控  -中国通过电力加价 减少电厂二氧化硫排放 南堡油田钻井将零排放 -中国新特区下一站:武汉长株潭在望 成渝新特区:优惠政策下月定 -俄公司称东线石油管道至中国支线造价超4亿$ 伊朗希望在华储油 -中国南方洪涝灾害已造成1063.8万人受灾 71人死 将再遭暴雨袭击 -制止择校费是城市义务教育治理重点 国民受教育水平将明显提高 -央行新规:切断恐怖融资链条 包括安理会决议所列恐怖组织 全文 -中国城市环境仍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 06年城市环境考核结果发布 -中国航空打造西部空中丝绸之路 新疆6月10日起开办入境口岸签证 -新车船税7月起征缴 税额上限平均提高一倍
花旗牌广发行遭遇股东暗战 五年大计两次被否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5 月 15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在艰难获得广发行管理权后,花旗提出的五年计划却两次被否,“难产”的发展大计让广发行股东矛盾激化的传言再度响起,而广发行未来的命运也再次变得扑朔迷离。

击败多个“劲敌”获得广东发展银行(下称“广发行”)管理权的花旗集团,似乎并没有多少时间去品尝胜利的甘甜。

距离2006年12月广发行重组尘埃落定,花旗集团、中国人寿( 39.30,0.08,0.20%)、国家电网、中信信托各持广发行近20%股权,并列第一大股东已经过去5个月了,但广发行董事会仍然拿不出一份让所有股东满意的五年计划。3月,就在广发行新一届董事会内部纷争被传得“煞有介事”之时,广发行新的五年计划再次被否定。在此之前,2006年12月20日的广发行高管见面会上,该行新任行长辛迈豪以《广东发展银行成长与改制》为题的五年发展规划基本框架报告,也并未得到各方股东的认可。

虽然计划被否定的原因据称是对于广发行2007年的收益达不成一致,但据《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记者了解,这只是表面理由,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其他股东对花旗的作风感到不满。

花旗董事“唯我独尊”惹恼股东?

花旗与其他股东的嫌隙,似乎从广发行重组一开始就已经埋下。

2006年12月18日对于广发行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花旗投资者团队成员的购股资金全部到账。当天下午,广发行举行了2006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和新一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当时,新任行长辛迈豪表示:“作为投资团队(包括中国人寿、国家电网、中信信托),我们要把广发行打造成国际一流的金融机构,目标一致,因此没有分歧。”然而记者发现,会议虽然选举产生了16名新一届董事会成员和包括行长在内的高管成员,但只有董事长、党委书记李若虹和新任行长辛迈豪两个人露面,中国人寿、国家电网、中信信托等几家并列第一的大股东并没有派代表出席,这多少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

目前,花旗在广发行16名董事会成员中占据6席,包括5名股权董事和1名独立董事,中国人寿和国家电网公司各拥有2个席位,中信信托拥有1个席位。一位广发行中方高管向记者透露,虽然花旗拥有管理权,但一些股东对花旗董事在广发行内“唯我独尊”的姿态感到很不满意,所以开始打起了自己的算盘。

外界注意到,就在花旗提出的五年大计“难产”的同时,3月19日,广发行与其另一大股东——中国人寿在北京签署了全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银行卡业务、资金合作、电子商务、客户资源共享、信息技术、产品开发、品牌推广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4月16日至17日,中国人寿第二届董事会第六次会议在珠海召开,会议决定向广发行提供30亿元协议存款,存期61个月。这笔30亿元的存款不仅将帮助广发行做实资本充足率,也为广发行与中国人寿的长期合作提供了一份“定情信物”。

一方面是广发行内花旗董事的举步维艰,另一方面是中国人寿的动作频繁,这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广发行一中方高管对记者说:“这几年高速成长的中国人寿希望在入股广发行后看到实际且广泛的收益,这个目标似乎与花旗放长线钓大鱼的目标有所不同。”

事实上,广发行遍布全国的网络及客户群体与中国人寿业务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在个人业务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外界分析说,在中国人寿内部,可能早就有了进一步推进“混业经营”建立金融帝国的战略部署。

广发行、花旗业务拓展存冲突?

如果说广发行与中国人寿是“互补性”合作的话,广发行与花旗之间的合作却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冲突性”。在中国金融全面开放的背景下,花旗、广发行之于对方的意义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一位花旗(中国)消息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表示,花旗之所以不惜以“马拉松”式的努力来获得广发行的重组权,主要是因为当时(2004年)花旗高层还不清楚中国政府对开放金融业有多大的决心。此外,广发行在全国27个城市的502家分支网点、拥有全国银行业务的金字牌照以及较好的信用卡业务也为花旗所看中。

然而,目前中国金融业开放的“形势”已经越来越明朗,特别是2007年包括花旗在内的首批外资银行正式成立中国大陆的法人银行后,中、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完全可以用“今非昔比”来形容。

“花旗本来希望通过广发行来拓展业务,但现在花旗完全可以自己干了,广发行的角色俨然有点像‘鸡肋’。”一位深谙广发行重组的人士这样向记者表示。花旗(中国)正不断加速在内地网点的扩张,这势必与广发行的业务拓展存在冲突。

据记者了解,花旗(中国)在内地的20间分行在今年年底前将增至30余间,招募员工人数将从目前3200人增加到4000人,增幅25%。

但是也有不同观点。一位接近花旗的消息人士向记者表示:“无论怎样,广发行对于花旗的意义还是很大的,因为目前花旗在中国的业务还仅仅是开始,而未来花旗要在中国复制一个金融帝国,一个集银行、证券、保险、投资于一体的金融财团。”

近几个月来,花旗觊觎广发证券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该消息人士称,花旗早就盯上那些具备参与各种业务资格、资产质量相对较好的券商,这正是为其中国计划逐步铺路。

各执一词的观点背后,一个事实是,当初被花旗看中的广发行信用卡业务着实推进缓慢。目前,广发行信用卡的发卡量已经突破400万张,虽然在国内各大发卡银行中处于第四位,却是国内第一家摆脱信用卡业务亏损状态的银行。但至今,广发信用卡上依然不见花旗标志性的“小红帽”。与之相比,在花旗另一位战略合作伙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浦发卡上,早已有了花旗的标志。

广发行一位负责信用卡的人士称,原本以为花旗重组广发行首先看中的就是信用卡业务,但不知何故,至今都未见广发行高层有任何花旗广发联名发卡的具体措施。

“较量”还将继续?

事实上,最担心广发行前途的还是广东省政府,因为“重组广发行”一直被视为广东省政府的得意之作,该重组案件就如同当年粤海重组一样受到了世界性的关注。这几年来,广东省政府寄予广发行重组的希望不可谓不大,主要负责人多次表态政府将与投资团队合力把广发行打造成国际化银行。因此,广发行五年大计屡次被否让广东省政府颇为“尴尬”,更让广东省担心的是花旗将如何平衡与其他股东之间微妙的关系。

3月28日,美国花旗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普林斯亲临广东与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会谈。据消息人士透露,双方交谈的重点就是花旗如何更好地重组广发行。会谈时,普林斯不吝言辞,称花旗参与广发行的重组项目是花旗史上最为重要的单一项目,是银行业皇冠上最名贵的一颗珍珠。但在花旗重组计划频频被否的背景下,普林斯亲赴广东颇有“督战”的意味。

此外,普林斯会见黄华华时的另一番话也颇让人回味,他说:“花旗很看重在中国的每一项投资和设立的每一个分行,他希望花旗能够通过与广发行的合作和利用在广东设立的两个分行为广东的企业提供服务平台。”

不过,一旦花旗(中国)与广发行在业务和战略上发生冲突,花旗将如何取舍?一旦广发行四大股东在决策上发生严重分歧,广东省政府又将如何斡旋呢?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广东省政府、广发行各股东和花旗这多方之间依然存在着一些悬而未决的“变数”,也存在值得进一步协商和斡旋的空间。

一位广发行中方高管这样向记者表示:“重组后广发行的命运不应该仅仅由广东省政府或者花旗说了算,广发行的未来需要一个多方协调机制来达成一致。”他认为他的观点代表了广发行13000名员工中大部分人的看法。

历时多年的广发行重组充满了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趣闻”和“较量”,也许,这场“较量”还将继续下去。(记者 谈佳隆/中国经济周刊)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中国首列国产时速300公里动车组年底将竣工下线 明年批量交付
南方暴雨洪涝已致66死12失踪 近900万人受灾 降雨仍将持续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