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批资产证券化试点单位国家开发银行日前明确表示,将积极筹划2007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事宜。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央行货币紧缩的深化和股市资金分流的加剧,资产证券化活动正演变为市场的一种自发行为。国开行这期产品的推出有望掀起今年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的新高潮,估计今明两年国内资产证券化业务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
外部环境悄然改变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被寄予厚望,但其发展并不顺利。国开行和建行在完成原计划的首批资产证券化规模后,试点工作便一推再推。由证监会主导的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火爆一段时间后也陷入沉寂。
流动性过剩和收益水平相对于股市缺乏竞争力,是资产证券化产品受冷场的主要原因。不过,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的环境已出现明显变化。从去年以来,央行除了持续大规模发行票据回收流动性外,先后7次决定上调准备金率,3次提高利率。在这一系列紧缩措施的共同作用下,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已出现趋紧迹象,表现在债券市场上,就是各类债券的收益率普遍大幅提高。金融机构借助货币市场进行廉价融资的时代渐渐远去,存在大量资金需求的国开行更是感受到压力。为缓解流动性不足,将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运作就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
业内人士透露,不仅国开行存在这方面的需求,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热情也明显高涨。
数据显示,目前银行业正受到股市火热导致的存款分流困扰。与2006年4季度末相比,2007年1季度末,上市银行新增存款速度相对较慢。增速保持在5%以上的,仅有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分别为5.03%和5.24%。此外,有3家上市银行2007年1季度存款余额出现负增长,分别为民生银行-0.36%,兴业银行-3.54%,华夏银行-5.19%。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上市银行的贷款余额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其中,贷款增速超过5%的上市银行有4家,分别为深圳发展银行5.74%,招商银行6.10%,浦发银行7.57%,兴业银行9.14%。
分析人士指出,持续火热的股市已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匹配形成严重挑战。解决“短存长贷”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已投放的贷款进行证券化,提前回收流动性。
买方卖方需求增加
资产证券化另一个潜在的供应主体是企业。除报批简便高效外,融资成本相对于银行贷款低是众多企业钟情资产证券化的重要原因。另外,资产证券化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没有影响,公司也不必承担可转债回售、修正转股价等风险。消息人士透露,现在不少公司对这一融资方式很感兴趣,正积极研究、设计资产证券化产品。
对资产证券化感兴趣的企业中,房地产开发商热情极高,他们甚至亲切地称其为“房地产行业的可再生资金源”。有了房贷证券化,银行能够腾出更多的资金来运作,也能够提供更多的按揭贷款,这给想投资房地产的人提供了一个机会。
在各类供给机构跃跃欲试的同时,来自买方的有利条件也不断增加。首先,由于有相应资产做担保,作为重要买方的保险公司在购买时受到的政策限制较少。其次,随着企业年金等新机构入市,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主体不断壮大。由于资产证券化产品提供的收益较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要高,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等以保障为目的的资金会对其格外关照。另外,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已被倡导大力发展,这无疑将增加交易所流通的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