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攻坚阶段的股指期货高潮迭起,利率期货呼声也日现高涨。在昨日举行的“2007年UBS-CME亚洲金融期货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呼吁尽快推出利率期货等场内衍生品,以规避“像天气一样难以预测的市场风险”,巩固我国衍生品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
银监会创新监管协作部副主任张光平表示,上世纪90年代至今,全球金额超出3000万美元的亏损事件中,有接近80%是因为市场风险事件所致。“市场风险像天气一样难以预测,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明显的突发性,而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环境下,对风险管理的要求更为迫切。”
他说,目前我国银行间市场已经出现了人民币远期和掉期等场外衍生产品,但这些产品缺乏流动性,而且不是以交易为目的进行交易。而交易所交易产品(即场内衍生品)都是标准化产品,流动性强,可以容易地被用来对冲银行间交易产品的风险;同时,由于其较高的透明度,也为市场定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因此,场内外衍生产品市场相互依赖和互为补充,而目前我国缺少公开、透明、流动性大的场内市场,没有金融期货和期权等场内交易产品,显然对整个场内外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非常不利。
相关资料显示,21世纪以来国际衍生品市场呈现惊人的持续增长势头。其中全球交易所交易的衍生品总额从2000年的383.4万亿美元快速增长到2005年的1408.4万亿美元(分别为该年度全球GDP的12.2和31.7倍),年均增长率为29.7%,约是同期相应发达GDP年均增长率的十倍。
作为最早在国内推介利率期货和国债期货的金融机构,瑞银(UBS)执行董事兼中国区业务主管沙石表示,目前中国的金融期货品种虽然还未推出,但已经引起了境内外许多机构的密切关注,他期待着以瑞银的实力能够为境内投资者从事保值和投资服务方面做出贡献。他介绍说,在去年10月份瑞银并购荷兰银行期货业务之后,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期货经纪商,目前机构客户超过2000个,管理客户保证金超过140亿美元。2006年,瑞银的衍生品成交量超过8亿手,预计今年将突破12亿手。
张光平还表示,目前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已经明确,利率市场化程度也在加深,而且银行也可以开办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中外银行已开始从事与境外指数挂钩的理财产品交易,实际上间接与股票市场发生联系,因此风险概念愈发重要。但是“要有产品,要有工具,否则很难对风险进行管理。”
此外,境外人民币衍生品场内市场的出现使得发展我国境内相关市场更为迫切。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外汇衍生品负责人Sammann介绍,去年8月份28日,CME在其GLOBEX电子交易系统上正式推出人民币对美元、人民币对欧元、人民币对日元的期货和期权合约。每张合约的标准规模为人民币100万元,约合12.5万美元。Sammann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CME增加人民币衍生产品的交易,将为在中国开展贸易和投资活动的国际金融机构、跨国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对冲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的有效工具。但也有与会者认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对我国境内人民币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由此也可能倒逼境内相关场内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