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五月份中国CPI同比涨3.4% 创两年来新高 预期再次加息调控  -中国通过电力加价 减少电厂二氧化硫排放 南堡油田钻井将零排放 -中国新特区下一站:武汉长株潭在望 成渝新特区:优惠政策下月定 -俄公司称东线石油管道至中国支线造价超4亿$ 伊朗希望在华储油 -中国南方洪涝灾害已造成1063.8万人受灾 71人死 将再遭暴雨袭击 -制止择校费是城市义务教育治理重点 国民受教育水平将明显提高 -央行新规:切断恐怖融资链条 包括安理会决议所列恐怖组织 全文 -中国城市环境仍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 06年城市环境考核结果发布 -中国航空打造西部空中丝绸之路 新疆6月10日起开办入境口岸签证 -新车船税7月起征缴 税额上限平均提高一倍
境外热钱涌入中国数量无法统计 凸显出监管困境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5 月 14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外贸企业高报价、地下钱庄细安排、外资保险巧运作

"你打开了窗户,非让氧气进来,氮气进不来,这是不可能的,空气本来就是混合的,"洪曦说,"这就像贸易项下开放了,不夹杂一点资本项下的资金流入,也是不现实的,除非你因噎废食,提高监管成本。"

"我身边的朋友,至少有二十来个人最近都在忙着赚这一'波热'钱背后的钱,大家见面一问,你最近在忙什么,都说忙这个。"广州某外贸公司总经理张浩(化名)说,"这其实比炒股还赚呢,前段时间地下钱庄生意好得不行,手续费都涨到了4%~6%,一周操作1亿~2亿美元呢,能赚多少啊。"

面对云谲波诡的股市,究竟有多少境外"热钱"隐身其中,在潜流暗涌的市场中进退自如?迄今没有任何确切和权威的统计数据,但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诸多"热钱"进、出境的路线图却无比清晰,并且已经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在内地股市持续向好的情况下,如何监管进出其中的"热钱",也成为有关部门不得不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1 境外华人是主力

一位曾亲自以FDI(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帮助"热钱"成功入境的业内人士日前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在目前的监管条件下,"热钱"进、出境的手段和渠道非常之多,操作手法翻新变化速度也很快,可以称得上"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张浩对此看法也十分认同,他表示,"热钱"不管是进来还是出去,十几种方式都不止。"最近内地股市涨势一直很好,很多境外资金持有者都看好这个市场,纷纷通过各种途径让'热钱'入场,赚一把再走。"

他向本报记者描述了一条在业内人士看来极为普通的"热钱"入境路线。"我以前公司的一个下属在香港设立了一家投资公司,就在帮助'热钱'入境,他的公司就相当于一个地下钱庄的概念,根据需要入境资金量的多少,再选择具体路径。"张浩说。

广东省社科院境外资金异常流动研究课题组组长、经济学教授黎友焕博士最近一直在跟踪调查"热钱"流入境内的渠道,他表示,客户与地下钱庄之间的交易方式非常简单,买卖双方靠信用,客户按照谈好的手续费支付美元、港币等,地下钱庄就将人民币打入其在境内的指定账户。而地下钱庄的实力大小决定了资金周转速度。

"如果双方是初次合作或者客户更加谨慎防范风险,地下钱庄则会通过帮客户在香港银行开具保兑信用证的方式进行,"张浩说,"客户多了,有些地下钱庄就两头赚个盆满钵满。有钱要进来,也有钱要出去嘛,正好连资金都不用走,直接挂账。"

而地下钱庄让"热钱"入境的路径则更是五花八门,包括私自夹带、传统贸易高报出口等,张浩说:"地下钱庄的实力大小也就是看你的背景、看你跟政府部门的关系,以及跟广东各地外贸公司的熟悉程度,每个做地下钱庄的人,手上都有一批配合做出口高报的公司名单,当然还得有银行配合你才行。"

所谓银行配合,则是资金入境后逃避监管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客户在香港给了钱,地下钱庄打到内地银行的指定账户,这个事情就涉及到大额款项应该由境内的银行来监管,"黎友焕说,"但是各地银行分支机构为了争取业绩,马上就会帮你把一笔账做成几笔账,他们用多个身份证把这笔资金化整为零啊,不会让你出现大到需要被监管的地步。"

"现在境外华人是这一波'热钱'入境的主力军,一只由在美华人掌控的基金就是通过投资公司渠道入境的,我们课题组也在持续跟踪他的动向,"黎友焕说,"这个华人控制的基金总量大概在200亿美元左右,其中有70亿~80亿美元进入了内地股市,据称目前已经获利170%左右。"

2 各有各的招

黎友焕表示,目前,进入中国境内的"热钱",大部分是通过香港及华南地区的地下钱庄入境,"贸易渠道只是其中的一种最普通、传统的方式,由于广东地区外向型经济发达,各贸易公司的进、出口业务都很频繁,做起来也就容易。"黎友焕说。

对此,一位纺织行业资深人士也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据其了解,在纺织服装类贸易公司中,确实有通过高报出口价格来配合"热钱"入境的情况。"外贸企业做这样的事情很容易,业务上的操作空间比较大,办理出口手续时给海关的合同跟双方私下签订的合同价格不一致,就可以作假,有关部门想查出来就很难。"

但是,上述人士同时指出,由于高报出口价格之后,也就意味着企业出口利润的提高,在缴纳增值税、办理出口退税以及外汇核销等环节就会面临很多麻烦。

事实上,除上述传统渠道之外,外资银行与外资保险公司也正在成为"热钱"入境手段之一。

"圈内的人都知道怎么做,圈外的人又都觉得不可思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各家有各家的高招,逃避监管,太容易了。"

对此,黎友焕也表示:"对于资金操作的风险性,也是如此,熟悉中国环境的境外华人,压根儿就不担心这些,仅是外资银行这个渠道,很多人都以VIP客户的身份在做,'热钱'流进来,即使是监管部门去查,都很难找到证据。"

"越是有背景,玩'热钱'就越容易"也几乎成了圈内人的共识。黎友焕表示,外资保险公司现在就是走不规范的灰色渠道,打擦边球,法律规定他们还没有资格在境内做人寿保险,但是都在做,而且他们的优惠程度比我们任何一家国内保险公司都高,这样就吸引了很多人购买。

"客户在境外都是以外币签的合同,但在境内交付人民币过账。"黎友焕说,"如果刚好有一波'热钱'要进入,他们就利用人寿保险的合同干这个事情。外资保险公司地下经营人寿保险,他们这样操作也是业界周知的事情了。"

而某一由外资控股的知名合资保险公司的一位理财顾问也对本报记者表示,由于目前股市涨势很好,自己手头有很多境外华人客户,就曾多次咨询想做A股,希望通过购买人寿保险等产品将"热钱"入境。

"但是监管很严,操作不来啊。"上述理财顾问表示,我们一般只能建议客户,让他把保单挂在香港公司,"这就相当于跟我在境内签的只是一份意向合同,然后在我们香港公司签份正式合同,绕一个小圈子,通过我们的联结投资产品等方式,再投资基金和股票,至于外汇结算额度,我们可以在公司内部搞定。"

3 监管困境

对此,亚信金融执行董事洪曦指出,金融创新与政府监管就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任何一项制度,有效率就会有成本。伴随着中国外汇储备和外贸顺差的高涨,通过贸易项下和资本项下流入的"热钱"究竟有多少,也已经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没有人能够估计这些境外资金的数量,但他们的能量超乎想象,也许发现的个案资金量并不大,但'热钱'入境渠道分散,总体数量没有人能够详细统计。"黎友焕说,"我们正在试图了解哪种'热钱'入境渠道是主流,向有关部门提出监管建议,但很难形成定论。"

今年3月,国家外汇局也在东莞召开了全国外汇检查工作会议,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邓先宏在会议上指出,今年要加大对短期异常资金流入的监测和检查力度。

根据相关部署,外汇资金流入及结汇检查将分为非现场检查和现场检查两个阶段进行,目前,即将开展的非现场检查,将对外汇业务量较大的10个地区的银行、企事业单位、驻华机构以及个人收汇和结汇业务、结汇人民币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检查。

面对诸多"热钱"入境的新路线,黎友焕认为,各部委之间联动及协调机制不足,也是制约监管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通过贸易渠道进来的'热钱',其实海关可以拟定相关产品的参考价格,有一个相对浮动的价格范围来控制出口高报的现象。"黎友焕说,"外汇局虽然有监管'热钱'的职能,但没有资格来查贸易范畴的事情,这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成本就很高了。"

然而,中国第一纺织网总裁樊敏则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在报价方面,只要企业所报出口价格不是太离谱,海关就很难监管。"出口价格相差一两倍,其实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即使是相同的产品,企业卖给不同的客户,报价都不尽相同呢。"樊敏说。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营业部高级经济师何志成则认为,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有效监管"热钱",因为这个成本太巨大了,而且包含很多政治成本。"很多时候'热钱'的流入,涉及到地方政府的政绩、地方政府与中央部委的博弈,你要查人家资金背景,很多时候,地方政府就先挡驾了。"

"你打开了窗户,非让氧气进来,氮气进不来,这是不可能的,空气本来就是混合的,"洪曦说,"这就像贸易项下开放了,不夹杂一点资本项下的资金流入,也是不现实的,除非你因噎废食,提高监管成本。" (王斌 柴华)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中国首列国产时速300公里动车组年底将竣工下线 明年批量交付
南方暴雨洪涝已致66死12失踪 近900万人受灾 降雨仍将持续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