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过剩”凸显中国经济结构深层次矛盾

2011年05月19日13:33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 过剩 中国经济结构 中国 经济结构

中国流动性过剩是货币因素,还是结构因素导致的?中国治理流动性过剩的着眼点到底在哪儿?从根本上讲,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各环节矛盾的集中体现,涉及到国内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如供需结构、投资消费格局、资本-劳动力利润回报率等生产、贸易结构、金融体系方面的矛盾性问题。

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两种运动——实物运动和资金运动。实物运动形成社会总供给,资金运动形成社会总需求。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货币流动性的合理配置,如果经济结构出现失衡的话,货币信号就容易失灵,流动性就会滞留和淤堵。

一、高储蓄、高投资造成经济运行中的流动性过剩

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导致的流动性过剩体现为产能过剩或资本过剩,是我国经济中积累与消费结构以及分配结构长期失衡的结果,特别是在我国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格局中这种问题更为突出。目前我国银行体系的融资比重占到80﹪左右,而债券与股票的直接融资比重仅为20%。缺乏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结构,限制了银行非资产业务的发展与经营方式的转变,使用权得流动性资产集中于银行并难以化解,导致资源配置功能低,不适应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形成中小企业融资难、农村金融边缘化,而沉淀于国企和房地产领域的流动性过多。

而另一方面在以投资为指导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高储蓄支撑着企业的高投资,而长期实行的低工资、原材料的低价格以及低利率的政策使得投资具有很高的收益率,从而刺激企业的投资和储蓄的欲望。投资膨胀形成资本性存款快速增长,持续的“双高”使得银行存款增长大于贷款增长,从而形成存差过度滞留造成了流动性过剩。

二、国际贸易结构和产业链发展失衡造成的流动性过剩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劳动生产率提高放慢,市场竞争加剧, 生产能力结构性过剩, 中国进入“过剩经济”时代。一方面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停滞和城乡工业市场容量饱和, 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粗放型、外延式的生产规模扩张, 在低利率的货币环境下,衍生出巨大的超额货币需求,成为流动性过剩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面对着内需不足的情况,又不得不通过出口来消化过剩生产能力,导致贸易顺差不断攀升,在现行的强制结售汇体制下,成为新增流动性快速增长的源泉。

流动性问题也体现在贸易结构失衡方面,是我国长期靠加工贸易(低端贸易)的规模扩张拉动经济所带来的副作用。加工贸易是一种简单的规模扩张,其带来的知识技术 “溢出效应”较小;而且低端出口的扩张造成国内资源逐步向出口部门转移,这不仅大大延缓了我国产业升级的步伐,而且很大程度上也扭曲了资源配置。目前,加工贸易的规模扩张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资源的紧张,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高技术、高附加值制造业和服务业的 “挤出”效应,造成我国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的缺失,使得我国一直处于国际产业链的底端,。

三、资源要素价格失真造成逆向配置引发的流动性过剩

导致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与资源定价偏低有密切关系。30多年来,我国长期处于低要素价格状态,包括低土地成本、低环保成本、低社保成本、低资金成本。增值是资本运动的内在动力,在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这块利润,使中国家获得了在以往全球化过程中所未有的贸易强势,但这块新利润的来源是价格体系扭曲的结果,价值洼地吸引国际资本长期流入的巨大磁场效应。

资源和要素价格低估还使得居民的工资收入、财产收入(主要是利息收入)和资源收入(主要是土地补偿收入)低于合理水平,使国民收入分配向资本和政府倾斜,这是流动性存留的最直接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调整储蓄消费结构也是有效化解过度流动性的关键。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