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一季度国际商品市场回顾 流动性充裕

2011年05月05日16:08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国际铁矿石 国际能源机构 2010年 国际商品 机床订单 乘用车销量 流动性过剩 市场走势 市场回顾 粗钢产量

一、2011年一季度国际商品市场回顾

继2009年强力反弹之后,2010年国际商品市场继续全面走强,农产品及金属价格上涨尤为突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编制的初级商品价格指数显示,2010年12月商品价格综合指数比上年同期上涨24.0%,其中工业用农业原材料、有色金属和食品类价格指数涨幅居前,分别为32.1%、32.1%和26.5%。

2011年一季度,在市场需求旺盛、流动性充裕、供给偏紧的背景下,粮食、有色金属、贵金属等商品价格均涨势迅猛,西亚北非地区产油国局势不稳更进一步推动石油价格持续上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编制的食品价格指数连续8个月上涨,2月份升至有纪录以来的最高水平。3月末,芝加哥交易所玉米、小麦、大豆和豆油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96.2%、61.2%、44.0%和48.6%。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锡、铅、铝的价格分别上涨21.4%、72.3%、25.7%、13.9%。纽约金价屡创新高,3月末同比上涨28.0%,白银涨势更猛,同比涨幅达113.7%,价格创30年来的新高。至2011年一季度末,各类大宗商品价格水平均已达到或超过2008年中期金融危机爆发前的高点。

图1 2010年以来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继续飙升

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初级产品价格指数,2005年为100。

资料来源:IMF,初级产品价格指数,2010年4月。

2010年全球经济呈现复苏态势,新兴市场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经济快速增长也带动了大宗商品需求逐步增加,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美欧日相继推行数量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走低,推动资源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受自然灾害影响,农产品供给持续偏紧,直接导致进口需求旺盛和食品占消费比例较高的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水平不断上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2010年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率由2009年的0.7%上升至2.0%,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则由3.7%上升至4.5%,预计2011年将分别达到2.5%和6.0%。当前通货膨胀已经开始从新兴市场向发达经济体蔓延扩散,遏制通胀将成为2011年各经济体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影响2011年国际商品市场的因素

展望2011年,全球经济继续复苏将进一步带动商品需求增长,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短期内仍将维持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走低的局面仍将持续,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震荡走高。但全球通胀压力上升,主权债务问题阴影不散,大宗商品价格转向下行的可能仍然存在。

1.世界经济复苏态势确立。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虽然脆弱但回升向好的态势基本确立,国际贸易、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发展前景进一步好转,经济增长带动了对重要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将支持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

2.流动性泛滥与投资需求。金融危机后流动性突然放大,大量资金为趋利避险涌入商品市场。据IMF报告,至2010年底,投资者持有的期货、商品指数等大宗商品资产总额达3760亿美元。LME数据显示,2010年该交易所交易量达1.203亿手,创历史新高。资本的追捧不仅使黄金、原油、铜等商品期货的金融属性增强,同时具有金融属性的商品范围迅速扩大,新的衍生交易品种如铁矿石、钢材等也不断推出,推动了各种商品价格交替上涨。

3.美元持续疲软。尽管金融危机后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主导地位受到了质疑和挑战,但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计价单位、支付手段和储备手段。在全球国际贸易计价、外汇储备,以及国际金融交易中,使用美元占比分别为48%、61.3%和83.6%。美国经济复苏相对缓慢,“双赤字”居高不下,受此影响,2011年美元总体走势可能继续偏弱,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继续走高难以避免。

4.多种能源原材料供应偏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以及人口和收入的增长,对大宗商品需求不断扩大,而多种重要的资源能源商品,如石油、铜、稀土、棉花、粮食等生产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实际需求,同时全球多数大宗商品的供应都处于卖方垄断格局,议价难度较大。

5.极端天气与突发事件的后续影响。近半年来各种突发事件频发,对商品供应形成一定冲击,进一步加剧了商品价格的异常波动。全球各地恶劣天气推升粮食价格;西亚北非地区产油国局势不稳,市场对石油供应的担忧不减;日本大地震短期内由于需求下降使得资源能源价格有所下挫,但长期看灾后重建也将增加对原油等大宗商品需求,进而推动价格上涨。

表1 国际商品价格走势

注:1、制成品:占发达国家货物出口83%的制成品的出口单位价格;石油:英国布伦特原油、迪拜原油及西德克萨斯原油的平均价格;非燃料初级产品:以2002-2004年在世界初级产品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为权数。2、2011年和2012年数值为预测数。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11年4月,表A9。

三、2011年主要商品市场前景

粮农产品因主产区减产,国际粮价于2010年下半年开始迅速攀升,油价快速上涨及全球谷物库存急速下降,助推国际粮价屡创新高。展望今年,一些受灾国家的作物产量将有所恢复,粮食出口禁令有望解除,同时由于价格上扬,2010/11年度全球播种面积增加,粮食供应趋紧的局面可望改善。据FAO预测,2011年全球小麦产量将比2010年增长3.4%,达到6.76亿吨,但仍低于2008年和2009年水平。鉴于人口增长、收入增加、油价上涨将导致对口粮、饲料、能源需求持续增加,而生产成本上升、库存水平低及流动性过剩等问题仍然存在,国际粮价还存在继续上涨的可能,总体将呈高位宽幅震荡走势。

图2 2010年以来食品价格涨势迅猛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食品形势-食品价格指数》,2011年4月。

能源全球重要产油区,西亚北非地区的一些国家自2011年初始局势出现动荡不安,导致国际油价大幅飙升。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产量近期因西亚北非局势不稳而略有下降,但其剩余产能及非OPEC成员国的产量增加足以满足缺口,供需可以实现基本平衡。据国际能源机构(IEA)报告,2011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量将达到8940万桶,比上年增长3.4%,为2004年来最高增长水平。日本核泄漏事件令全球重新谨慎审视未来核电产业发展,对原油价格走高产生有力支撑。在此背景下,替代能源的重要作用日趋显现。天然气和煤炭在能源市场的比重上升,特别是相对而言价格低廉、供应充足、使用安全的煤炭,需求将快速增长,未来煤炭价格与油价的联动性将进一步增强。

有色金属受新兴市场经济强劲增长的带动影响,2010年铜、铝、铅、锌、镍等主要有色金属的全球消费量均达历史最高水平。在需求旺盛、库存减少、美元贬值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有色金属价格全线上扬。LME铜、锡价格创历史新高,其他品种价格也达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高水平。2011年,有色金属需求增速将有所放缓,但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依然不少,同时,能源开采成本上升、环境标准趋严、库存水平偏低等因素导致供应增长滞后,以铜为代表的有色金属期货市场价格仍有上升动力,但涨幅有限。

纺织纤维全球经济复苏、消费增长极大的提振了棉花需求,而棉花供应量连年下降,产需缺口不断扩大,加之库存减少、美元贬值等因素影响,2010年棉花价格持续攀升,纽约商业交易所棉价全年上涨92%。在高棉价刺激下,美国、印度、巴西等主产国纷纷大幅扩大种植面积,美国农业部估计2010/11年度世界棉花产量将比上年增长13%,达到1.15亿包。2011年棉花需求势头不减,而短期内国际棉花市场供应偏紧,棉价将继续维持高位,甚至有再创新高可能。但新棉上市后供需矛盾会得到一定缓解,价格将受较大下行压力。

2011年全球纺织纤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9300万吨,随着产业发展和消费水平提高,市场对各种功能性纺织纤维的需求迅速增长,合成纤维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

化工品新兴市场的需求增长是带动全球化学工业复苏的主要动力。未来数年,主要石化建设项目也将集中在需求旺盛的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2011年,全球乙烯需求将比上年增长5%,达到1.15亿吨,同期新增项目陆续投产,产能将增至约1.4亿吨,远远大于实际需求,石化行业的盈利能力面临考验。塑料市场亦有相似表现,产能增速将超过需求增速,导致全球聚烯烃装置开工率下降。2011年油漆、涂料等全球专用化学品市场将继续增长,但增速明显低于2010年,同时行业发展受到原材料价格和生产成本上涨的制约。日本是石油炼化下游行业和精细化工多个领域的全球领先者和主要供应来源地之一,大地震造成生产中断,令部分化工产品出现阶段性供应趋紧,短期内推升全球同类产品的价格。

钢铁2010年,实行了近40年的铁矿石年度定价机制宣告终结,转而采用与现货市场挂钩的季度定价机制。新的定价机制令铁矿石价格与市场需求变化联系更加紧密,价格波动也更为频繁。印度因国内需求上升而采取包括提高铁矿石出口关税在内的限制措施,刺激国际铁矿石价格进一步上涨。2010年末中国进口印度粉矿价格比2009年长协价上涨118-149%。铁矿石价格上涨在推高钢价的同时,也使钢铁厂商的利润受到挤压。

2010年全球粗钢产量14.14亿吨,同比增长15%,为1955年以来最大增幅,主要产钢国产量均呈两位数增长,但中国的产量增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预计2011年全球钢产量将增长6.2%,达15亿吨。受铁矿石、焦炭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下游需求旺盛、库存较低等影响,钢材价格稳步上涨,至2011年3月末,CRU钢材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上涨19.8%。预计2011年上述因素将继续推高全球钢价。

机电产品2010年全球制造业转暖,以机床为代表的机械设备制造业强劲复苏。全年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8.8%;日本机械订单金额比2009年增长15%,两年来首次实现增长,其中外需订单比上年增长41%。世界28个主要机床生产国家和地区产值达663亿美元,同比增长21%。德国机床订单增长了85%,日本机床订单增长了140%。市场增量主要来自中国、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中国在世界机床产业的复苏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最大机床消费国和进口国。预计2011年全球机械设备市场将继续保持旺盛势头,机床产销稳定增长。

2010年汽车业强劲反弹,全球汽车总产量7760万辆,比上年增长25%。新兴市场继续作为领头羊,领跑全球汽车市场。其中,中国已连续两年成为第一大汽车制造国。2010年全球乘用车销量比上一年增长12%,成熟市场整体表现不佳,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销售总量首次超过发达国家,占全球市场的51.1%。巴西汽车销量首次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四大汽车消费市场,俄罗斯、印度乘用车销量增幅均在30%以上。预计2011年新兴国家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日本是全球重要的汽车电子产品、关键零部件供应国,大地震及随后的次生灾害对日本工业生产以至全球汽车产业链造成严重冲击,生产供应格局或将因此发生变化,新兴经济体有机会获得更多投资和更大的市场份额。

近年电子新产品和新技术频繁发布,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网络电视、3D电视等不断侵蚀传统消费电子产品市场。美国咨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预计,2011年全球个人电脑(PC)销量将减少39%,非智能手机销量将下滑56%,而3D电视销量有望增长5倍,平板电脑销量增长1.6倍,电子书阅读器销量增长1.33倍,智能手机增长26%。消费电子产品的市场需求快速复苏,以及主要电子产品的平均半导体含量增加,推动2010年半导体需求大幅增长,同时受库存重建、供需失衡导致的价格上涨影响,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达到创纪录的304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5%。预计2011全球半导体产业增速趋缓,全年销售额将增长9%。

商务部综合司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