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寨银行:生态文明的民主试验

2014年02月07日11:40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云南省丽江市 玉龙县石头乡立苴村 村寨基金 生态文明 村寨银行 生态保育

以资本为纽带将村民团结在一起

一个寒冷的冬夜,尽管已近凌晨,河源村峰坪组的各户村民仍然围坐在火塘边,商量着峰坪组猪苓股份制合作社的运作细则。成立合作社的讨论始于去年年底,光是讨论“种什么”就花了村民们5个月时间。猪苓由于在田里和山间都较易成活,最终成为村民一致认可的种植对象。2013年8月,在保护团队的资助下,一些村民还去陕西学习了种植猪苓的先进经验,用峰坪组组长李忠福的话说,收获后“保守估计收益能翻倍”。眼下,猪苓合作社成立在即,乡亲们要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李忠福埋头“咕噜噜”吸了一口水烟,沉吟片刻说:“我觉得,肥水不流外人田,只有咱们组的人能入股,其他村组的想入股咱们也不让。”

大家纷纷点头之时,一个声音冒出来:“那以后别的村组有了好处,也就不带咱们一起了。”村民们一愣。马上有人跟着说:“入股的人越多,盘子里钱越多,越好发展嘛!”“不行!”“肥水也可以往外流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后来干脆用白族语(峰坪组村民多为白族)争了起来。尽管旁人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是从大伙儿面红耳赤的表情可以判断,论战相当激烈。

最终,争论的结果是,大家决定发动自己嫁到其他村寨的七大姑八大姨姐姐妹妹,一起入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邓仪整晚都在旁听,他很赞同著名政治哲学家桑德尔的一句话:“公共讨论不仅是民主社会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它还是一种公民教育的形式。”

的确,这样的公共讨论,正在改变着村民们的思维方式。河源村新房组组长李玉坤便是其中的一位“突出代表”。经历了近3年“村寨银行”和“股份制产业合作社”的锻炼,这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农民常常把“公共管理”这样的“大词”很自然地挂在嘴上。

谈到“村寨银行”的意义,李玉坤说出一串让记者目瞪口呆的话:“‘村寨银行’和封山育林,只不过是一个还权于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不断的开会和讨论,提高大家的主体意识,个个当家,人人做主。其实邓老师(指邓仪)他们团队的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建立理念的这个过程。”

随着项目的不断发展,李玉坤们的故事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2013年3月,丽江市市委书记罗杰来到河源村,考察“村寨银行”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的经验。

“人家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认为改革开放到今天,体制和机制才是第一生产力。你们的项目将老百姓推向主体地位,项目中最积极的内核是通过股份制合作,以资本为纽带将村民团结在一起。”罗杰说,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内容,希望大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成为保护生态的主体、发展生产的主力、创造生活的主人。

政府的支持和认可,让从事和关心“村寨银行”发展的人们增添了一份信心。但不少专家也清醒地认识到,“村寨银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萧今说:“‘村寨银行’还处于探索的开端,必须有社会性的试验来验证‘村寨银行’所带来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组织决策方式的改变具有公共认同和社会可持续特征,才可能转化为一个体系。”

邓仪同样有着担忧。“村寨银行”的开展,必须有专业人士进行促进和推广,直接让农民们依葫芦画瓢是行不通的,但在国内,像邓仪和保护团队成员那样愿意投身于此的专业人才很少。而另一方面,邓仪坦言:“民主的时间成本很高,比如村民们讨论种什么可能就要花上半年。这样的节奏如何与市场衔接,也是个问题。”(蔡梦吟)

   上一页   1   2   3   4   5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