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寨银行:生态文明的民主试验

2014年02月07日11:40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云南省丽江市 玉龙县石头乡立苴村 村寨基金 生态文明 村寨银行 生态保育

解决“公地悲剧”的制度探索

回溯以往的环保历程,保护生态和生存发展似乎是一对无解的矛盾。邓仪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多年前,云南某县穷急了的山民集体上山砍伐国有林,县长和公安赶到现场试图控制局面,和山民们发生了冲突。情急之下,县长下令向天空鸣枪示警,结果山民吓得大喊:“县长要对老百姓开枪啦!”一传十十传百,当地百姓和政府的关系迅速紧张起来,而那位县长也最终黯然离开了岗位。

这还只是众多冲突中的一个案例。在立苴村三岔河组,傈僳族村民、护林员褚学采并不讳言,自己过去经常砍树。“老百姓砍,护林员也砍;别人看见我拉木头出山,我就说这是有人砍树被我发现后没收的木头。”

在萧今教授看来,这正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比如山林,有许多拥有者,其中人人都有使用权,但却难以阻止他人使用,资源因此被过度使用。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人人都知道资源将枯竭,但人人对阻止事态的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着事态的恶化。

可褚学采觉得这也是生活所迫:“如果有办法,谁不愿意把这青山绿水保存下来?”从老君山外开车驶入石头乡立苴村,要在狭窄起伏的盘山土路上颠簸几十公里、耗时5个多钟头。尽管国务院早在2003年就提出了“村村通公路”的发展目标,但在石头乡,别说公路,许多地方连土路也尚未修通。村民想发展、想和外界建立联系,实在是太难了。褚学采所在的三岔河组,前年才刚通上电,电灯对有的人家而言,仍然是稀罕的物件。

“在这样原始的条件下,为了环保牺牲老百姓的生存权,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这是邓仪常挂在嘴边的话。

时代的发展,已经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而在保护团队的许多工作人员心中,“村寨银行与封山育林联动”或许正是这样一种解决“公地悲剧”的制度探索。村民们彼此监督,生怕有人因违约砍树而损害了大家的利益。

事实上,早在2010年,保护团队就已经在老君山九河乡河源村进行了“村寨银行”的尝试。项目运行至今,仅该村便建立村民小组自然保护地12个,保护森林面积4.45万亩。河源村新房组组长李玉坤说:“现在,护林员不用满山跑,轻轻松松坐在家里或者干干农活儿,就能把山看管得好好的。因为,现在是全村人的眼睛在盯着!”

树,暂时是没人砍了。但如何让“村寨银行”的环保模式越走越好,一直是相关专家思考的难点。今年83岁高龄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象枢老先生,曾多次到内蒙古阿拉善、云南老君山等地考察“村寨基金”、“村寨银行”的发展。谈及这一模式的前景,张老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现在来看‘村寨银行’的确比较成功,但我更愿意称之为合理的、有意义的探索。”

他说:“目前,‘村寨银行’还是一种较低层次的、互助性质的社区金融系统。要从源头上解决‘公地悲剧’,还要扩大资金规模,在产业化生产的基础上,寻求更多的金融创新。”

眼下,张老正在牵头进行一项研究,力图让“村寨银行”更好地引入和利用外部资源。他的初步思路是让“村寨银行”和国有银行,尤其是农业银行建立联系,获得持续发展的强有力支撑,使农民真正脱贫致富。

邓仪也承认,“村寨银行”的资金量少,虽然保证了农民家庭简单再生产资金链的不断裂,却无法形成资本。也正是基于这一考虑,保护团队也组织村民以类似的模式成立了若干“村寨股份制产业合作社”,以期帮助村民扩大生产、谋求效益。

但邓仪同时也强调,“村寨银行”的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回忆起村民们经过无数次讨论,对“村寨银行”从怀疑到认同的过程时,邓仪说:“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大家保护了环境,更重要的方面是,村民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社区的公共管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