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14岁少年携斧欲报复殴打过他们的学生、一本科生用水果刀伤及同学致其死亡、因在网上掐架17岁少年将硫酸泼向同学……
前几天接连发生校园暴力事件令人咋舌,莽撞的举动、热血的少年,再次让大家不得不重新审视校园暴力这一“顽疾”如何攻破。
被忽视的反社会人格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高定国教授指出,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体自身的原因首当其冲。在心理学上,有一种人格障碍叫反社会人格。这种人缺乏同情心,冲动,有时还具有攻击性,容易导致暴力行为。这种人格具有生理或先天基础,需要进行及时诊断和医治,但在中国文化中这样的心理疾病很容易被忽视。
“当然还有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原因。”高定国坦言,中国的教育过多强调竞争而非合作,很多孩子会把别人看做是工具、竞争对手,或者要提防的对象,而不是看做一个跟自己一样有生命有尊严的人。这样一来,孩子在被激怒时,很容易产生将对方摧毁的心理。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理精神科、儿童少年心理行为研究室主任戚元丽认为,现在学生面临更多的压力,父母过分关注分数而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另外,孩子在幼儿时期过分接触暴力或者受虐,就会在青春期或者成年期引发极端行为。
缺乏自我控制力导致悲剧发生
高定国教授表示,暴力本身是有进化意义的。暴力手段是人类在丛林里生存的必要法则,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感受暴力的冲动。但是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会选择暴力呢?因为大多数的人都学会了自我控制。
学生在面临压力时为何转向暴力手段?高定国教授解释道,从最生理的层次来说,就是自我控制不足。可能的原因有很多,有些人先天就在特定大脑部位有缺陷,有些人血糖耐受差,还有可能当时没吃早饭,大脑血糖含量低。
高定国指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没有强调对自我控制的培养和锻炼,这样不可避免导致学生的自制能力差。另外,学生面临的压力源过多,或者压力量很大,超出了学生控制的能力,并且社会性的压力源比如受到他人的欺负或者歧视,被他人击败或者嘲讽等等,都容易造成学生转向暴力发泄。
有先天因素的暴力倾向并非无药救
高定国表示,暴力倾向有先天的因素,但并不是说后天不能弥补的。我们给了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教育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引导有先天倾向的孩子们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合理发泄挫折感,尊重他人,这些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
“学校和家庭作为社会的缩影,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是最不容忽视的。”高教授称,家庭和学校都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即使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孩子善良、乐于助人、为人温和,用和平手段解决问题,也要考虑到社会现实是否允许。因为在某些社会环境中,这样的孩子是会受到伤害,没有竞争力,这是每个家长和老师都会遇到的两难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