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研究科学,必须对科学感兴趣。我现在的问题是对科学的兴趣并不大,想了解如何培养自己对科学的兴趣。”日前,由全国少工委办公室、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中国少年科学院、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承办的“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我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活动在中国科学院奥运村科技园区举行。面对台上的中国科学院林群、崔宏伟、张润志三位院士,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科技爱好者们没有显露出丝毫怯懦,纷纷发问。
“这个问题太难了,如果谁有办法让每个人都能对科学产生兴趣,就了不得了,每个人就都成科学家了。”张润志院士笑言,“我给你举一个例子。我小时候上的一节课,老师拿来了地球仪,告诉我们地球是圆的。中国人在上面的时候,美国人在底下。我当时就问老师‘美国人脑袋朝下,每天得多难受啊’。老师告诉我,‘美国人还不算最难受的,苏联(现俄罗斯)人得斜着站,更难受。’回想起来,那时老师其实是想用这个问题引发我们想象,帮助我们理解地球引力的存在。从这一点,就让我对探索世界,走进科学产生了兴趣。”
活动中,一名初二女生提问林群院士:“我在数学方面一直很努力,但成绩一直很不理想,您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另一名看起来小学六年级学生模样的男生继续问道:“现在的全球气候变暖,会引发水资源的大量蒸发,再加上人类的严重浪费,水资源很是匮乏。假如某一天世界上的水资源的确没有了,人类将何去何从呢?”这一问题问出口让在座的大人们听起来也颇为震惊。没想到,林群院士反问该生,“你认为会怎么样?”“我认为人类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可能有更大的前途,迁移到其他星球上去,并不一定在地球上落根。至于人类是否灭亡,就看以后怎么发展了。”话音一落,全场的笑声和掌声不断。“你的思考我完全赞成。比如人类登月,并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或者去月球看热闹,意在寻找新的能源。人类作为世界上生存下来的最高智慧群体,会找到自己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林院士解答道。
据悉,“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全国青少年科普活动是2001年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中国科学院联合发起的科普教育系列活动。不难看出,活动中参加学生对于科学探索的热情与好奇。然而,采访中,记者也看到了当孩子们的这种热情遇到现实时,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以及表露出来的无奈。“除了学校的科学课以外,科普还应该包括参观科技馆、动物园、海洋馆以及参加野外锻炼、科技夏令营等。”奋斗小学五年级学生小牛告诉记者,这类科普活动平均每学期能参加两次,集中在放假时期。“进入五年级以后,明显感觉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作业越来越多,没有时间出去玩儿,科普活动也就随之减少。”除了上学,同学们的课余时间都被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课程挤满了。在升学的“关键阶段”,很少能有人想得起来进行科普教育。“家长们普遍都只是关注我们的学习,只要学习好就成,奖励办法就是允许在家玩儿电脑、看电视、打游戏。”
“既有的科普学习、活动内容都缺乏让我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小牛表示,他希望学校或者校外机构能够提供这样一个场所,可以让学生进行科学方面的实验,动手做一做,才能更好地了解原理。“学校对于科学课的安排有点少,每周只有两节,就数语文、数学、英语课最多。”而老师在课下所留的作业,也都是看“字体书”——这是小牛对于完全依托课本,通篇都是文字的书籍的统称,“我觉得科普知识应该更丰富一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