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黄晓蕾从内蒙古民族大学毕业,两年里多次换工作,目前在当地一所私立学校教英语。为寻求稳定工作,黄晓蕾连续参加了3次公务员考试。当记者问她为什么不选择一个竞争性相对较弱的岗位报考时,她平静地说:“考公务员就是为了有更好、更稳定的工作,待遇相应也更好。”采访中很多人把报考公务员作为择业的最重要渠道,他们的态度是:“要么就报最好的,通过考试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要么就不报。”
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很多青年人的父辈有国企改革“下岗失业”的惨痛经历,寻求“安全”的工作成为心仪的目标,很多人由此瞄准了待遇优厚的公务员岗位,认为考上公务员之后,带来的附加值高,发展前景也不错,能够获得比较稳定的社会保障。
针对报考公务员冷热不均的局面,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建设研究室主任钟君说,这反映了一些人在就业上的浮躁情绪。有些岗位现在看着不错,但是一段时间过后,情况可能就会发生变化,有很多工作岗位都是这样。冷热不均就是一种浮躁心态和功利心态导致的偏见和误解,希望年轻朋友能扭转这个观念。
冷热不均背后的利益推手
资料显示,自从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正式实行以来,每年的报考人数都呈直线上升趋势,竞争比例年年攀新高。但同为公务员职位,却一直冷热不均。有的引来上千人竞争,有的却备受冷落。
多年来,公务员的热门职位一般集中在税务、海关、人事、财政等“有权有势”的部门,而气象、地震、史志办等“清水衙门”报考人数非常少。这种报考职位冷热不均现象,究其原因,是相关职位的“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报考者的选择。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公务员的待遇是不能用表面的工资计算的。在“百度知道”里搜索与“公务员”相关的各类问题可以看到,公务员的待遇是大家最为关心的话题,涉及“公务员是铁饭碗吗”、“公务员待遇”等问题的共有76页,网络上的回答也大多把公务员职位的部门分为“清水衙门”、“实权部门”等。而在公务员的实际报考中,职位之间的冷热之分实际上就直接体现了部门是不是“清水衙门”。
许多考生对公务员所谓的“附带好处”有期待。陈鸿鹏坦言,即使工资收入有限,但政府部门的福利待遇较好。而且,进入行政机关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结交朋友,拓展人脉,为以后成就事业铺平道路。在不少公司,尤其是销售、公关等职位招聘信息中的“有某某政府部门工作经历者优先”,也说明社会在某种程度上看中机关的人脉关系。
专家表示,近年来“国考”热持续升温,从一个侧面表明我们国家在社会保障和分配制度上还需改进。从某种程度上说,有利资源向公务员群体倾斜,导致社会分配不均和不公平,最终让整个就业导向偏向公务员体系,值得警惕和反思。要改变公务员招考报名总体过热及其中冷热不均的现象,应着力约束政府及其官员的权力,重视公共权力监督体系的构建,推进问责制度的深入,加强公务员公仆意识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