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04月27日14:2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零就业 生产性服务业 有机水稻 清洁生产水平 冷链物流 理财环境 稳定住房 节水型社会建设 住房保障政策

第五章 统筹城乡发展增强 城市区域中心功能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通过优化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争创“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不断增强对全区和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一节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继续着力打造“塞上湖城、回族风情、西夏古都”三大特色。按照“南进、北拓、西优、东控”的总体思路,拉大城市框架,逐步构建“四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布局形态。中心城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担服务业中心、物流中心和生活基地的职能,重点发展教育医疗、科技研发、商贸物流、运动休闲等产业以及都市农业。德胜组团是以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机械加工、家具建材、商贸物流为主的产业区。望远组团是以化工、农副产品加工、高新农业为主的新型工农业综合园区。机场组团要依托河东机场积极发展空港物流,培育临空经济。宁东组团重点发展煤炭、电力、煤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各组团内部应注重产业职能和城镇职能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综合交通体系。铁路建设重点:加快包兰铁路惠农——银川扩能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包兰铁路银川——兰州段二线工程,新建银川——西安快速铁路、银川经鄂尔多斯至北京铁路惠农接轨线。做好太中银铁路银川——定边新增二线和银川城市轨道交通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完善宁东地方铁路网,推动地方铁路与国铁接轨,开通银川至北京、兰州、西安等城市的动车组,切实构建银川与西安、兰州、包头、太原等毗邻城市“三小时经济圈”和银川与北京、郑州、成都等省会城市“五小时经济圈”;公路建设重点:银川兵沟黄河大桥及连接线工程、灵武空港物流园区至永宁至G110国道公路、银西高速、西线高速、吴宁高速、银阿高速、银川交通枢纽建设;航空建设:实施银川河东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开通银川至国内所有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直达航线、银川至韩国、日本旅游客运包机、银川至迪拜及中东其他穆斯林国家航线。

优化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以绕城高速为环路,完善城市主次干道、支路网和人行过街设施,积极发展城市慢行交通系统。重点实施金凤区南部及东北部、西夏区西北部、兴庆区东部片区道路建设工程,启动重点道路节点的城市道路互通式立交建设工程。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增加公交运行线路。完善场站基础设施,在城市中心区规划建设公共停车泊位,缓解停车难问题。建设道路智能管理系统,提高城市交通通行能力。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新建贺兰山(第七)水厂、银川市南部第九水厂、河东水厂,扩建第六水厂,新增供水能力36万立方米/日。新建第六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一、二、三、四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城市再生水回用率达到30%以上;加大城市天然气管网、输配工程的建设,继续对城市旧住宅小区天然气出口改造,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9%。建立城市“应急粮食仓”储备系统,加强粮食安全。抓好宁东基地电源建设,建成广电网、电信网、计算机网三网合一的宽带网络,加强城乡电网建设。

第三节 强化沿黄城市带中心地位

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扩大辐射范围,在沿黄城市带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积极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沿黄城市带一体化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强与石嘴山、吴忠、中卫等沿黄兄弟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上的衔接,增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性。深化沿黄城市带产业协作,促进要素集聚和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互补互促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探索建立与周边城市利益共享机制,强化公共事务和管理协作,加强重点领域合作。逐步开通到吴忠、青铜峡、石嘴山等地的快速客运线路,积极发展“跨区域大公交”,形成以银川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打造黄河金岸特色产业集群。永宁县重点发展发酵和生物制药、设施园艺,打造塞上回族文化旅游名城。贺兰县重点发展适水产业、现代农业和房地产业,做大做强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彰显塞上江南风貌。灵武市继续做好羊绒产业、长枣产业和再生资源的文章,重点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提供便捷、完善的服务,打造特色优质职业教育和特色旅游业,再现唐韵风采。

第四节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以银川主城三区、县城中心城镇、中心镇为主要聚集区域,交通运输主干线为依托轴,有规划、有步骤地引导各类企业和人口向城市、县城和中心镇集聚发展。实施城市危旧房屋改造和特色街区改造。坚持把县城、中心镇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战略节点,重点建设金贵、掌政、良田、兴泾、闽宁、临河、镇北堡等特色小城镇,完善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农民进入城镇就业、生活。加快建立、健全推进城镇化的各项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和完善户籍改革,形成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第五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开展中心村规划编制工作,按照规划稳步推进中心村建设。大力实施农村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节水灌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水生态环境。实施全部建制村及30%自然村公路改造硬化工程,加大自然村及设施园区道路建设力度,维修和改造农村危旧桥梁,改造和新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提高供电保障能力。推动天然气、液化气、沼气进村入户。加快农村危旧房屋改造和塞上农民新居建设。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污水处理长效管理机制。

按照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统筹移民地区发展,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整治村镇环境面貌,加快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积极推进生态移民、劳务移民工程,坚持把生态移民、劳务移民与调整农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和农村社会事业、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夯实发展基础,确保“稳得住、能致富”。加强“东西扶贫协作”,把闽宁镇建成全区移民示范镇和东西部合作的典范工程。

第六章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加快创新银银川建设

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壮大人才队伍,把银川建设成为人才聚集、企业众多、创业活力充沛、创新氛围浓厚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第一节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实施“育凰”工程。围绕“十二五”重点发展产业和社会重点领域,坚持重点培养和普遍提升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政府承担培训费用、各类人才自愿参加的方式,分类举办重点产业科技人才和金融、现代物流等稀缺人才培训班,不断加大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5年内在市属范围内培养10名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的领军人才,50名进入自治区人才培养工程的高层次人才,500名列为市级重点培养对象的拔尖人才,10000名在基层一线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技能人才,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形成各层次人才衔接有序、梯次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实施“引凤”工程。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建设一批重点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搭建人才引进平台,到2015年力争引进10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或国家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0名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100名企业引进的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或开展技术攻关的工程技术关键人才,有效解决我市企业科技人才不足,高层次科技人才紧缺的问题。

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队伍建设的主体作用。鼓励民营企业建立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机制留住人才。加大企业科技成果奖励力度,激励民营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鼓励民营企业与职业技术院校合作,通过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培养和吸纳技能人才。设立“民营企业重视人才奖”。

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立人才分析预测制度,在各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建立人才工作站,提供人才供求信息、企业技术难题和攻关项目信息、培训师资信息等服务。完善人才住房保障政策,切实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投入和科研投入直接用于人才培养和激励的经费比例。

第二节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支持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一是支持引导企业成为科技研发的主体,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和鼓励企业与区内外高等院所、科研机构联合建立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引导人才、科技、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开展关键共性技术、产品的研发,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二是支持引导企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建立和落实鼓励企业增强科技投入的政策,通过投资、信贷、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多种政策措施,进一步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形成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激励机制。三是支持引导企业成为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的主体。鼓励企业建立激励创新的机制,奖励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优化企业利益分配机制,鼓励技术、知识、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鼓励企业开展工程硕士培养工作,促进企业建立优秀技术创新团队。

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将羊绒工业园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引导支持建立政、产、学、研、用、资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银川市科技园和科技创业孵化基地。积极探索政府、企业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合作的新途径,力争在煤化工、光伏光热发电、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羊绒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建立一批专业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加快推进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到2015年银川市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达到6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达到3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5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5家,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50家。支持建设科技风险投资、科技顾问咨询、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辅导服务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落实和完善银川市鼓励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强度,引导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以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

第七章 建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节 切实加强生态建设

按照“东治沙、中理水、西护山”的思路,加强对水源、土地、森林、湿地、草原等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为建设祖国西部生态屏障做出积极贡献。“十二五”期间,天然林保护新封育面积40万亩,新增湿地面积20万亩以上,湖泊湿地保护面积达70万亩,荒漠性草原保护面积460万亩以上。

提升城市园林绿化美化水平,积极申办2015年第十届园林花卉博览会,完成银川园博园建设。继续加快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及改造完善步伐,打造精品绿地。大力推进防护绿地建设,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城市主干道两侧生态景观林带。完善道路绿化网架,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达到80%以上,林荫路推广率达到85%以上。提高庭院居住区绿化达标率和绿化美化水平,努力使全市园林式单位和园林式居住区均达到60%以上。进一步加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绿化力度,在做好园区配套绿化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园区防护林和绿化隔离带等公共绿化建设。加强建成区生产绿地基础建设,生产绿地占建成区面积比率稳定在2%以上。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提高县城及小城镇园林绿化水平,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镇。

加强市域大环境绿化建设,加速山沙区防沙治沙及生态治理进程,科学组织人工造林和围栏封育,积极创建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市。加快灌区平原绿化,巩固提升灌区农田防护林建设成果。加快绿色通道建设,全面提升通道绿化水平。深入推进黄河金岸生态建设,形成以林带、片林、湖泊湿地、水系、文化景观相辉映的生态旅游景观带。以银西10万亩森林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银西生态防护林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继续大力实施湖泊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启动黄河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进一步完善爱伊河水系及其连通工程,建设银川湿地博物馆。

第二节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优化和调整工业产业布局,引导和促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开展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建筑扬尘、餐饮油烟的联防联治,全力推进城乡垃圾和工业固废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进程,通过发电、水泥制造等途径防止污泥进入污水处理厂。对现有工业企业污水进行深度治理,进一步降低污水排放强度,不断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全面开展水系水质监测工作。加强二氧化硫排放控制,推进城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突出抓好城市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创造舒适安静的居住环境。严格执行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规定,使全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切实巩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果。建立和完善环境安全体系,确保全市环境安全,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第三节 力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从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入手,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幅度提高资源产出效益。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对现有工业园区实施生态化改造,积极发展循环型工业;推广农业生态模式,建设生态农业园区,着力发展循环型农业;大力倡导绿色、低碳、节约、文明的消费方式,着力发展循环型服务业。强化资源的综合利用,建立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系统和主要废弃物资回收和再生系统,实现废弃资源循环化利用。把宁东基地建成国家级的循环经济示范区,贺兰和永宁建成以高效生态农业为重点的循环经济示范县,灵武建成以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为重点的循环示范县。

第四节 实推进节能减排

严格控制我市冶金、电力、石化等行业的资源能源消耗、排污强度指标,在城乡建筑中推广使用节能材料、降低能源使用,启动能耗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加快建立大型供热中心。发展以清洁燃料公交车(出租车)、城市轻轨等为主的绿色公共交通,倡导社会车辆和私家车使用清洁燃料;在农村村镇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为重点可再生能源利用。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十二五”总量计划,完成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减排任务,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

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设施园艺节水为重点,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快建设高效输配水工程等农业节水基础设施,对现有大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推广和普及节水技术。对工业企业加大节水技术改造力度,更新用水工艺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重复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品耗水量。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大力推广应用节水设备,深化“节水型城市”建设。

提高土地资源支撑能力。严格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与管理,保证196万亩基本农田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统筹安排各项建设用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规划控制用地规模和计划调控的管理与监督,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和金融政策调控土地利用,不断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开展城市土地整顿,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加大城市内及工业园区闲置土地的清理和处置力度,建立用地退出机制,腾出土地利用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全面推进耕地和基本农田综合整治,积极开展废旧宅基地、煤矿塌陷地、工矿废弃地的整理复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银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