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第二节 做强做优工业支柱产业
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依托大产业、大项目和大基地建设,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提升电子信息、石油化工、钢铁、汽车四大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品结构,延伸拓展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控制高耗能产业产能,赋予支柱产业绿色、低碳化发展内涵。到2015年,四大产业的创新能力、发展后劲、品牌效应、集聚水平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实现销售收入1180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以液晶谷、无线谷、软件谷等为依托,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布局调整,建设国际领先的新型显示产业基地,打造下一代现代通信技术研发及产业高地,实施物联网产业联盟和物联网示范工程。加快计算机及数字视听产业发展,促进4C融合(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内容);加快微电子产业发展,启动北斗产业工程,突破汽车电子、机床电子、电力电子等重点领域,提升新兴电子产业核心竞争能力。逐步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为南京第一支柱产业。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4500亿元。
石油化工产业。按照“绿色化工”要求,加快石化产业治理整顿和转型升级,建设技术先进、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的新型化工。依托南京化学工业园,支持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绿色化工产品项目实施,建设世界一流的化工生产、研发、物流和循环型生态化学工业园区。做大做强炼油、乙烯,建设国家级成品油、乙烯、化工新材料和醋酸基础化工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和生命科学等特色产业。到2015年,化工产业销售收入达到4000亿元。
汽车产业。深化与上汽集团、长安集团的合作,加快形成德国大众、上汽荣威、马自达、依维柯、长安等200万辆的整车生产能力。开发新能源汽车,发展高性能发动机、高性能动力电池、汽车关键零部件和高端汽车电子系统等设计与制造技术,建设国家级新能源汽车和汽车配件产业基地。培育自主品牌,发展汽车服务业,实现汽车制造业和汽车服务业协调发展。到2015年,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
钢铁产业。重点发展汽车、高铁、风塔、船舶、家电、电力、油气输送、集装箱和工程机械等产品用钢;加快发展特种钢、优质钢;突出发展宽厚板、冷轧薄板,打造船板、管线板、压力容器板、镀锡板、高档建筑用板等产品。到2015年,钢铁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300亿元。
第三节 转型提升传统制造业
纺织服装产业。重点发展差别化复合型纤维、功能化高性能纤维、高性能服装面料、装饰用纺织品以及汽车用、农用、医用等产业用纺织品。
食品产业。扩大食品专用面粉、调味品、冷链食品等农副产品生产,加快蔬菜果品、肉制品的深加工和出口,提升都市型食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巩固区域性食品加工中心地位。
建材产业。突出节能、降耗、资源可再生利用,加快落后水泥产能淘汰步伐,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防水建筑材料等。
船舶产业。重点发展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船型,加快发展船舶配套设备及先进自动化装备。
第四节 加强园区建设
打造园区产业集群。以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为重点,引导栖霞区、江宁区、浦口区、六合区和溧水县、高淳县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引导各类园区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彰显特色优势。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等产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着力打造应用软件及系统集成、光机电一体化、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南京化学工业园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生命科学三大特色产业;江宁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智能电网、新能源、无线通信、航空等先进制造业,以禄口机场为核心,以江宁、溧水开发区为依托,加快规划建设空港产业基地。雨花、栖霞、滨江、浦口、六合、溧水、高淳等经济开发区和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等8个省级开发区,以现有主导产业为基础,以龙头型企业集聚上下游配套企业,进一步延伸拓展主导产业链,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到2015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实现生产总值400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总量的75%以上。
推动开发园区“二次创业”。按照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品牌化的思路,以核心技术攻关、关键产品研发、生产服务配套为突破口,通过优势企业带动,在集约、集聚、集中发展中推动园区转型和产业升级。积极推进龙潭综合保税区建设,加快开发园区与综合保税区的资源共享和优势再造,继续拓展保税、通关、物流、商品展示、贸易服务等功能,把开发区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先导区、新兴产业集聚区和集约发展示范区。加强开发区与城区、郊县联动发展,以开发区转型发展带动郊县经济发展。支持有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到“十二五”末,开发园区整体发展水平力争进入全国和全省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