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学习问答

2014年03月18日10:4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政府工作报告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李克强

76.如何加强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

加强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增进残疾人福祉、促进残疾人充分参与的基本途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困难群体的客观要求。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建立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残疾人提供了社会保障、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托养、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残疾预防、维权等服务,残疾人生存和发展状况明显改善。但从总体上看,残疾人公共服务还相当短缺,远不能满足残疾人的基本需求;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还比较薄弱,制度标准体系尚不完备,基础设施和服务机构仍明显不足,专业人才力量、信息化和科技应用亟待加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要求,“国家为残疾人提供适合其特殊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为残疾人生活和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性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残疾人专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近年来,残疾人社会保险参保率稳步提高,1000多万城乡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北京、河北、河南、湖北等地对重度无业残疾人予以专项救助。17个省(区、市)建立了贫困残疾人生活补助制度,10个省(区、市)建立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残疾人辅助器具补贴制度。今后要在确保残疾人享有一般性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加强残疾人专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残疾人基本生活兜底保障机制。尽快实现残疾人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推动更多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城乡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加大对丧失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成年重度残疾人救助力度。优先保障城乡残疾人基本住房,符合保障条件的城镇残疾人家庭优先提供公共租赁住房或发放住房租赁补贴,逐步改善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或无房户住房条件。推动全面建立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完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制度,对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家庭无障碍改造给予政府补贴。推动建立重性精神病人基本服药和治疗救助制度。研究制定困难残疾人家庭生活用电、水、气、暖费用补贴制度,建立聋人、盲人信息消费补贴和聋人手语翻译服务补贴制度,将残疾人出行纳入城市公共交通补贴范围。加快发展残疾人托养照料服务。

二、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康复服务”

康复是帮助残疾人恢复和补偿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参与能力的基础。2013年,通过国家重点康复工程等帮助591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目前,残疾人康复还存在服务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以及康复保障制度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完备、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康复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康复医学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建立社区医生与残疾人服务契约关系,全面普及社区康复。继续实施国家康复工程,重点为贫困残疾人、残疾儿童、农村及边远地区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加快辅助器具产业发展,健全适配服务体系,建立以社会保险、政府补贴为主的综合支付制度,为残疾人提供质优价廉的辅助器具。

三、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

接受全面良好的教育是残疾人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的基本条件,是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关键。残疾人教育状况也是衡量国民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残疾人受教育水平与健全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仅为71.9%。今后要进一步健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对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给予资助,切实解决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就学问题,逐步提高残疾人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比例。完善盲、聋、重度肢体残疾等考生参加各类考试的辅助办法。大力开展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工作。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特教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和教育质量。积极推行全纳教育,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学习和生活便利。

四、千方百计促进城乡残疾人就业

就业是残疾人参与社会、增加收入、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城镇残疾人就业率还不足50%。今后要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依法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创新残疾人集中就业,鼓励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政府投资开发的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残疾人就业。大力推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帮助难以通过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开拓残疾人网络就业、社区就业、居家就业等灵活就业模式。保障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都能得到针对性的职业康复、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消除残疾人就业障碍和歧视。统筹城乡残疾人就业,积极扶持农村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改善生活状况。

五、丰富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

文化生活状况是衡量残疾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指标。残疾人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创造力,以自强不息民族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残疾人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生动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残疾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还相当短缺,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参与率还比较低,残疾人艺术创作、文化创业等亟待扶持。今后要以基层为重点,进一步丰富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帮助残疾人在文化体育活动中愉悦身心、融入社会。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设施和社区要积极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服务,组织开展群众性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有条件的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普遍设立盲人阅览室,鼓励各级电视台开办手语栏目,主要新闻栏目加配手语和字幕。扶持盲文图书、盲人有声读物、残疾人题材图书和音像制品出版。发展特殊艺术,培育残疾人文化艺术品牌,扶持残疾人文化产业。普及残疾人体育健身项目,逐步实现每千名残疾人配备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每万名残疾人建设一个体育健身示范点。开展残疾人体质测定。

六、全面推进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

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参与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要贯彻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依法全面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各设区市、县要系统开展无障碍建设,加强无障碍设施管理。积极推进农村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快城市公共交通设施、铁路旅客车站、轨道和水运交通设施、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区及民用航空器、客运列车、客运船舶、公共汽电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完善信息交流无障碍建设和金融、旅游等行业无障碍服务。普及药品、食品信息识别无障碍。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无障碍,加快政府门户网站、残疾人组织网站、公共服务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

七、加强残疾人公共服务支撑条件建设

目前,残疾人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仍然不足,城乡区域差距比较大,基层服务能力比较薄弱,远不能满足残疾人的基本需求。残疾人服务设施和服务机构仍明显不足,专业人才还相当缺乏,基础数据和服务标准体系还不完备,信息化、科技应用和基础研究亟待加强。今后应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公共服务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与经济发展和政府财力增长相适应的残疾人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加强残疾人康复、托养和特殊教育等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残疾人服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扶持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服务机构。加快培养残疾人服务专业人才。推进残疾人服务领域的信息化、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推广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推动、公办民办并举的多元化残疾人服务供给模式。推动城乡区域残疾人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乔尚奎 郭春宁)

77.如何加强残疾预防?

残疾预防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和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我国残疾人口增长快、规模大,受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加快等因素影响,当前我国仍处于残疾高发期,依然面临着较大的残疾发生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发布的《世界残疾报告》指出,全球15%、即约10亿人口患有残疾。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我国实行的残疾标准要严格得多,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仍是世界上残疾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第一次、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从1987年到2006年,我国残疾人口总数由5164万增加到8296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4.9%上升到6.34%。到2013年底,残疾人口总数达到8500万。据北京大学人口所相关研究测算,到2050年,我国残疾人口将达到1.6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1%。

从致残原因看,我国残疾人口中10%左右为先天性残疾,75%左右为获得性残疾,还有15%致残原因不明。在先天性残疾中,30%左右为遗传因素致残,70%左右为发育缺陷致残。在获得性残疾中,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导致的残疾占70%以上;其次为创伤及伤害致残,约占16%,传染病致残约占12%。慢性病、意外伤害、出生缺陷和发育残疾构成我国残疾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中慢性病致残约占55%。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00万严重出生缺陷儿出生,约有100万人因意外伤害致残。每年新发的慢性病致残人数尚不能准确估算。

从残疾发生年龄来看,人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面临不同的残疾风险,各年龄段人口致残原因差异很大。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0—6岁儿童主要致残原因为出生缺陷等先天因素;6—14岁学龄儿童主要致残原因为传染性疾病和意外伤害;15—59岁就业年龄段人群主要致残原因是以工伤、交通事故等为主的意外伤害;随着年龄增长,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致残的比例迅速增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多因慢性病和老年性机能衰退致残。

残疾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严重影响了我国人口健康水平,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对公共卫生、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体系构成严峻的挑战。举例来说,小儿唐氏综合症(先天愚型)是由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存活者有明显的智能落后、特殊面容、生长发育障碍和多发畸形。唐氏综合症虽然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但是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是可以得到有效预防的。根据原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年)》,我国每年新增唐氏综合症约2.3—2.5万例。据测算,其生命周期的总经济负担就超过100亿元。加强残疾预防已刻不容缓。

中国传统医学历来重视“治未病”,西方医学也将预防作为医疗卫生体系的基础。国际社会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和推行残疾预防。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利用现有技术至少可以使50%的残疾得以控制或者延迟其发生。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残疾预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先后制定了母婴保健法、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实施了减少出生缺陷、计划免疫、防盲治盲等有关残疾预防的国家规划,脊髓灰质炎等传染性疾病致残得到控制、消灭或者接近消灭,碘缺乏和微量元素缺乏等导致的残疾大幅度下降,通过优生优育、出生缺陷干预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先天残疾的发生。据初步估算,1987—2006年残疾发生至少减少了1500万。

目前,残疾预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立法滞后、资源投入和利用不足;二是预防工作比较零散,缺少系统的国家层面的总体规划和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三是城乡区域预防工作差距比较大,社会残疾预防意识还比较薄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残疾预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要求“建立健全残疾预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明确提出“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的结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中国残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祝词中强调,要“大力实施残疾预防”。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些要求,进一步明确“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系统开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残疾预防,建立健全以一级预防为重点的三级预防工作体系,并针对危害面广、可预防的主要致残因素抓紧实施一批残疾预防重点工程,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立法、规划和完善工作机制

加快《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制定进程,为系统开展残疾预防提供法制保障。制定实施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和国家残疾标准,加强对残疾预防工作的顶层设计,明确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建立综合性、社会化预防和控制网络,形成信息准确、方法科学、管理完善、资源共享、监控有效的残疾预防机制。

残疾预防工作涉及卫生计生、安监、公安、交通、环保、民政、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政府部门和残联等人民团体。应建立残疾预防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各司其职、分工协作、齐抓共管、高效运作的工作机制,加强对残疾预防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综合推进。各有关部门要细化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履行好相应的职责。

二、建立健全残疾预防工作体系

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应明确将残疾预防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开展居民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加强对致残疾病的防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应更加重视对致残因素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防止或减缓残疾的发生。交通、安监部门、环境保护等部门要切实加强预防工作力量,落实预防措施,消除事故隐患。建立残疾预防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开展致残因素监控和动态研究。加强预防医学研究,加快专业人才培养。要进一步完善康复服务体系,实现分层级医疗、分阶段康复,帮助残疾人得到适宜的康复服务,以恢复和补偿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三、针对主要致残因素实施预防工程

主要包括:加强慢性病防治和康复,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大幅度减少慢性病致残。加强出生缺陷干预和儿童发育残疾干预,积极开展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儿童保健,建立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制度。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工伤预防、交通安全和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应急处理和医疗急救能力,减少事故和意外伤害致残。继续加强计划免疫,控制传染病、职业病、地方病致残等。重视精神残疾预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

四、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地区的优先干预

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人群的残疾发生水平和致残原因不尽相同。应加强对重点人群的优先干预,开展全生命周期的残疾预防。对育龄人群加强优生优育咨询、孕前保健、产前诊断和围产期保健;对婴幼儿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和早期干预,对学龄前儿童开展发育残疾筛查和干预;对高危职业人群加强安全生产教育,提高个人防范意识,减少意外伤害和职业伤害带来的损伤;中老年人应重点预防慢性病致残。

从地域分布上,我国东部残疾发生率最低,中部居中,西部最高;农村残疾发生率远高于城镇。应特别重视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残疾预防工作,在政策、资金和技术上予以支持和倾斜。

五、增强全社会的残疾预防意识

持之以恒地开展残疾预防科普宣传,组织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爱耳日、爱眼日、预防出生缺陷日、精神卫生日、交通安全日、安全生产月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着力做好新婚夫妇、孕产期妇女、交通和矿山行业职工、有害环境地区居民、中小学生和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增强全社会的残疾预防意识,使残疾预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共同行动。(乔尚奎 郭春宁)

   上一页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