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学习问答

2014年03月18日10:4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政府工作报告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李克强

87.如何推进政府反腐倡廉建设?

反腐倡廉是各级政府必须始终抓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和国务院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把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部署和要求贯彻到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坚持不懈抓政风,以深化改革促进反腐倡廉,建立长效机制,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有腐必反、有贪必惩,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比较满意的进展和成效。

一是继续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和“约法三章”。这不仅是节约开支、提高效能的硬约束,也是转变政风、建设廉洁政府的重要抓手。要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导向抓好落实,做到行之有范、落地有声。尤其要进一步严格落实“约法三章”,架起“高压线”,对顶风作案的违规行为要严肃查处。政府性楼堂馆所不管是以什么名义,违反规定新建或改扩建的,都要严肃处理到负责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突出职能转变,严控机构编制和人员,确保这两个方面“不突破”。确实需要加强的单位,通过改革挖潜调剂解决,总量不能突破。还要继续严控“三公”经费和会议费,做到只减不增。公务接待必须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必要的公务宴请必须严格控制标准。加快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加大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力度。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二是进一步简政放权。政府管得过多,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不仅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增加交易成本,还容易滋生腐败。继续把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当头炮”和反腐倡廉的“马前卒”,按照本届政府减少1/3行政审批事项的预定目标,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尽早释放改革红利,有效遏制权力寻租。取消下放审批事项,不仅要看数量,还要重质量,要把那些含金量高的、管用的,真正能够激发市场活力的直接放给市场、放给企业。特别要下决心最大限度减少对投资项目的审批,同步减少、规范前置审批。还要全面清理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确需保留的,要按行政许可法的要求,经过严格论证,调整为行政许可。今后凡增加公民、企业义务和责任的事项,必须通过法定程序、以法定形式设定,不能再搞非行政许可审批,堵住偏门,消除审批管理中的“灰色地带”,使权力寻租无处藏身。对保留的审批事项,要公布目录清单,听取基层和群众意见。对那些反映多、意见大、又不利于激发市场活力的,还是要取消下放。清单以外,一律不得实施行政审批,更不得新设审批事项,逐步向“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进行探索。

减少事前审批,事中事后的监管必须跟上。要坚持放管结合,创新监管方式,建立一套科学监管的规则和方法,监管要重规则、重机制,特别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抽查机制、责任追溯制度,规范自由裁量权,防止缺位失位或选择性监管,堵塞缝隙和漏洞,有效抑制腐败。

三是加强反腐倡廉基础制度建设。要用制度管权、管钱,念好约束权力的“紧箍咒”,形成不敢腐也不能腐的有效机制。今年要抓住重点,在容易发生腐败的领域,把制度先完善起来。要把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国有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等公共资源交易,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加快整合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领导干部不能插手干预。建立完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推进个人征信、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等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转移支付管理制度,对项目设立、资金分配、使用管理、绩效评价、信息公开等作出明确规定。对专项转移支付进行清理、整合和规范,今年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数要减少1/3,切实解决“跑部钱进”问题。完善现金、票据管理制度,对大额现金异常流动进行跟踪监测,对大额现金提取和交易作出明确、严格的管理规定,进一步健全反洗钱机制。

四是严格公共资金管理和监督。反腐败必须管权、管钱双管齐下。今年要把强化财经纪律作为反腐倡廉的一个重点,严肃财政纲纪、整饬财经秩序。把政府所有收支逐步纳入预算管理,加强预算审核,严格预算调整,防止超预算支出,做到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严格执行财税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今年要对地方在招商引资中出台的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进行合法合规的清理。要进一步加强国库资金管理,建立财政结转、结余资金定期清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绩效。采取有效措施,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理财能力,把钱用活。要严格会计制度,为公共资金装上“安全锁”、“防盗门”,防止被侵吞、挤占、挪用和浪费,继续对“小金库”进行专项治理。全面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范围,扩大公务卡强制使用覆盖面。

加强审计监督。从今年开始,对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都要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不留盲区,不留死角。对审计的每个项目、每笔资金,都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今年要对各地土地出让金收支和耕地保护情况以及保障性安居工程、矿业权出让进行全面审计。通过审计揭露问题、查处腐败、改进管理。

五是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政务公开是接受监督最有效的方式,公开也是最有力的反腐措施。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要习惯于在“放大镜”、“聚光灯”下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接受社会监督。今年要把预算决算公开再向前推进一步。政府预算和决算要全部公开到支出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部门预算和决算要尽快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专项转移支付预算公开到具体项目,所有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都要详细公开。此外,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房分配、医疗服务收费、高校招生、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招录等,都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公开公示。

六是严肃行政纪律。对中央重大改革发展决策落实情况,有关部门要制定具体督查计划,加大督查力度,着力解决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对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搞变通、做选择,落实不力、自行其是的,要严肃问责,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各级政府工作人员都要增强法纪观念,带头遵纪守法,严格依法行政,模范执行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各级干部要学会在约束中工作,习惯在监督下干事,把压力变成为人民谋利益的动力。要大力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慵懒散等机关病,坚决克服组织涣散、纪律松弛问题,树立廉洁奉公、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

七是严肃查办腐败案件。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办发生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群众身边的腐败案件,坚决整治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不正之风,对腐败分子“零容忍”,无论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

八是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要作表率。各级领导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从自身做起,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各项规定,勤政廉政,廉洁自律,任何情况下都要稳住心神、管住行为、守住清白,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绝对不做。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约束,决不允许有特权特例。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一岗双责”,既要抓好工作,又要带好队伍。(乔尚奎)

88.如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有1.1亿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5%;少数民族地区幅员辽阔,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面积占到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这是我国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国情。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平等一员。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面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和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如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深刻认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高度,深刻认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状况,不仅直接关系这些地区能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共同进步,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且关系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意义非常重大。另一方面,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只有7年时间,少数民族地区要在较短时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任务艰巨,时间紧迫。

第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只是关系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切身利益,而且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国家繁荣昌盛、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第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事关国家全局。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很多实际问题和困难。如果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达到小康水平,也就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第三,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进一步解决好民族问题的根本性任务。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条件是三个方面:各族人民政治平等、经济平等、社会共同进步。我国建立并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国家政治制度,实现了民族不分大小政治上一律平等。但是,在经济上平等和社会进步方面,事实上还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只有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才能为把民族问题解决得更好提供基本条件。第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事关国家安定、边防巩固的大局。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在漫长的陆地边境地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改善边境地区人口的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利于发挥边民守土戍边、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作用,对维护边境地区社会安定,巩固国家边防安全,具有特别重要的政治意义。

二是正确认识发展取得的成绩,对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满怀希望和信心。近些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很大。正确认识取得的成绩,有助于各方面振奋精神,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第一,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民生社会事业建设不断推进,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开发。第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发展,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形成了一批特色农牧产品生产加工业、优势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重大装备制造、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正在逐步形成,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第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以公路、铁路、机场、水利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能源、供电、供水等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通信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第四,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局部地区生态明显改善。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生态环境开始出现明显好转。

三是清楚认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面临艰巨任务。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加快发展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任务艰巨。第一,贫困问题依然严重,扶贫攻艰难度大。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大多数,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生存条件差,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全国扶贫攻坚最艰难、见效慢的地区。第二,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发展条件差。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缺乏基本生存条件需要易地搬迁的人口较多。一些偏远、深山区少数民族人口住房条件差,生活设施非常简陋。第三,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低。全国城乡人口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最低、差距最大的基本上在少数民族地区。第四,社会事业发展仍然缓慢,改善民生缺乏基本条件。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发展明显滞后。第五,人才匮乏问题依然突出,加快发展的智力、技术支撑不足。本地人才流失现象比较普遍,外地人才引不进,人才、技术缺乏问题非常严重。第六,生态环境仍然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且损失严重。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是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培育内生动力和活力。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还是依靠自身力量,把立足点放在培育内生动力、增强内部活力上,内外力量紧密结合,才能加快发展速度,发展才有后劲和可持续。

培育内生动力和活力,最为重要的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从改革开放中产生动力、获得活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以及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若干意见》,给少数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机遇。在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中,要增强改革开放意识,紧紧抓住新机遇,着力培育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激发活力。找准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性关节,更加大胆探索和推进改革,有些方面的改革甚至走在全国前面。只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活力,有利于推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改革,就应当大胆探索、大胆推进、大胆创新。特别是大胆突破涉及部门利益、企业利益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更有利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

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是边境地区。这些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地区和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对外开放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增进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的前沿地区。沿边地区要紧紧把握新机遇,按照国家战略布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基本原则,创新开发、开放、合作方式,以开放促开发、促发展,带动、辐射边疆地区加快发展。

五是增强责任意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当前,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时期。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继续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各方面都要增强责任意识,切实承担起责任,履行应负职责,制定更加切实有力的支持政策措施,扎实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第一,认真贯彻落实好支持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央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继续采取实际行动支持、帮助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配套,切实加强协调配合。近些年制定出台的支持政策措施,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不折不扣执行好。根据实际需要和针对发展中的新形势新问题,抓紧制定一些更有力的支持政策措施,力争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第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把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加大建设投资力度,加快建设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起支撑保障作用的大中型项目,优先建设一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型基本建设项目,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第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产业,培育支柱产业。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第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少数民族地区应当把扶贫开发作为首要任务,特别是要优先解决特困人口的贫困问题,力争用较短时间基本改变贫穷面貌。第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少数民族地区民生社会事业落后最为突出。把改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条件和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作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优先加快发展的着力点和基础建设,让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第六,继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既要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防止发生生态破坏活动,又要抓住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的有利时机,继续扩大新的生态建设,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张定龙)

89.如何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

宗教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宗教工作。长期以来,在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和国家宗教政策的指导下,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宗教事务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逐步做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各种宗教之间、各宗教团体之间和睦共存,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和谐相处,保持了宗教领域的团结和稳定。可以说,我国是世界宗教问题处理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努力推进宗教关系和谐,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仍然是摆在面前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指明了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的方向,明确了任务和要求。

一、在总结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宗教工作的好形势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宗教工作,坚持把宗教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过去的一年,宗教工作取得新成绩。认真总结已经取得的成绩和长期积累的成功经验,为今后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并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借鉴和发展。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和国家宗教政策,我们党与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日益巩固和发展。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宗教工作,始终坚持把宗教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社会各方面对宗教的长期性、复杂性认识不断深入,对做好宗教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进一步加强。我国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受到尊重和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团体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统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是宗教管理工作机构和干部队伍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做好宗教工作,管理好宗教事务,建设强有力的管理机构,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为适应宗教管理工作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宗教管理工作机构建设和干部培养。国家和地方宗教管理部门以举办多种形式的学习班、培训班,使从事宗教工作的干部和宗教界人士受到教育,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为做好宗教事务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全面贯彻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宗教正常秩序,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各方面在正确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和特殊性、复杂性的基础上,认真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宗教独立自主自办原则,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四是宗教界在开展对外交往交流、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中发挥积极影响。宗教界在依法开展正常宗教活动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反邪教斗争,坚决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政府取缔邪教组织的理解和支持。宗教界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交流,采取多种方式有力反驳和揭露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宗教、人权等进行的反华图谋。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及宗教界、宗教人士,加强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宗教界及其宗教人士的交流活动,为推进经济文化交往、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服务。

二、深刻认识宗教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明确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

当前,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努力推进宗教和谐,维护社会安定和稳定,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坚持从国家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高度,明确做好宗教工作的总体思路。依据宗教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明确宗教工作的方向、重点和主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坚持从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宗教事务管理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并有针对性、开创性地解决一些宗教领域的实际问题,把宗教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一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正确认识宗教的历史性、社会性和群众性,清醒认识宗教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从而提高对做好宗教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才能把做好宗教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按照我国《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宗教事务条例》规定,一方面,公民有不信仰宗教或信仰宗教的自由权,既要保证群众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也要保证信教群众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另一方面,任何宗教团体、信教群众的宗教活动,都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至上,不妨碍社会正常秩序,不侵犯他人权益,确保社会安定团结的国家大局;第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发挥宗教团体、宗教界人士、信教群众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二是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有法必依、有规必循,是做好宗教工作的根本保证。要进一步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宗教事务条例》,以及相继制定出台的《宗教教职人员备案办法》、《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备案办法》等一系列配套的法规,是宗教事务管理工作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依据,使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和宗教活动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对做好宗教工作意义重大。这些法律法规为做好宗教工作,加强宗教管理,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保证作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工作,一方面是深入贯彻实施《宗教事务条例》和一系列管理办法,使法律法规深入人心,管理者知法懂法执法,宗教团体、宗教界人士、信教群众知法懂法守法;另一方面是坚持有法必依,宗教团体、宗教界人士、信教群众,要切实做到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正常宗教活动;第三是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违法违规必究。依法依规制止非正常宗教活动,坚决取缔非法宗教组织,打击“邪教”组织;第四是依据宗教事务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新问题,不断修订、制定相关配套法规,使宗教事务法律法规日趋健全、完善。

三是维护宗教界合法权益。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维护宗教团体、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合法、正当权益。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五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解决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通知》精神和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做好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工作。切实帮助宗教界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

四是积极做好宗教活动组织工作。指导宗教界加强自身建设,深入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通过宣传宗教界、宗教团体、信教群众遵纪守法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总结推广成功做法和经验,推动创建活动更广泛地开展。积极协助、引导宗教界依法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推进宗教活动场所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有序化。指导、支持宗教界挖掘和弘扬宗教教义、宗教文化、宗教道德中的和谐理念,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促进宗教界公益慈善事业规范、有序开展。

三、加强宗教工作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宗教工作调查研究

一是进一步加强宗教工作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做好宗教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宗教工作机构的干部队伍素质是个重要因素,是基本保障。着力加强宗教工作机构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宗教工作,加强对宗教工作机构的领导,为做好宗教事务管理提供条件。加强宗教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熟悉宗教工作的干部,确保宗教事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加强宗教管理干部和宗教教职人员培训,重点是地(州、市)、县(市)分管宗教工作的领导干部、宗教工作部门负责人和宗教管理人员、宗教教职人员,使他们深刻领会、把握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和国家宗教政策,熟悉、掌握做好宗教工作的基本方法,了解当地宗教事务的基本情况和新形势、新问题,提高处理宗教事务的能力。

二是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工作调查研究。针对当前国际宗教形势错综复杂和国内宗教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开展宗教事务管理工作调查研究,全面分析宗教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在总结基本经验、正确判断形势、找准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加强宗教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为进一步做好宗教事务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张定龙)

   上一页   44   45   46   47   48   49   50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