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研讨会4月12日在京举行,来自中国、澳大利亚的多位著名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缺乏保障,国际竞争影响未来国企改革,中国从“高碳经济”转向低碳增长阻力重重。
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缺乏保障
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是中国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所在,但刺激内需的政策事实上收效甚微。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的王小鲁和樊纲指出中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六大根源。
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充分供给压制工资水平上升,导致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从而扩大了收入差距,并压抑了大众消费的增长;
第二,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作用,收入差距扩大会自发地导致储蓄率上升;
第三,保护劳工的立法和社会保障、公共福利等制度急需完善;
第四,中国目前缺乏一套合理的资源税体系和国有企业红利分配制度,诸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收益和国有企业利润可以由企业支配,使企业储蓄成为带动总储蓄率上升的主要因素;
第五,各级地方政府在完善公共服务和实现充分就业方面激励不足,对劳动密集型的小企业发展缺乏重视,使要素配置发生倾斜,企业规模和产业资本密集度不断上升;
第六,政府的公共资金和资源管理体系透明度低,对预算外资金的征收和使用缺乏监督,导致了公共资金使用不当、流失和贪污腐败现象,严重恶化收入分配格局。
他们认为, 4万亿元投资结束之后,如果消费—储蓄结构失衡的状况无法得到纠正,那么,中国有可能仍会面临内需不足的威胁。2011年及以后的经济增长是否有保障,仍然是一个问题。
国际竞争影响未来国企改革
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肖耿教授认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背后的驱动因素是政府在最大化其财政、社会及政治资产的同时,最小化财政、社会及政治债务。在此基础上,国有企业改革带来的集中和垄断已经从多方面对中国宏观经济环境产生值得关注的影响:
一方面,国有企业在战略性行业中的主导地位为非国有企业的成长创造了空间,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持及廉价的生产要素支持。但是,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过度集中于战略性行业,也使得它们效率及生产力水平低下,同时还阻碍企业创新及企业家精神的发展。除了财富分配扭曲导致的众多国内问题之外,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国有企业还给国际经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未来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压力不仅来自国内,还将来自国外,特别是激烈的国际竞争。
从“高碳经济”转向低碳增长阻力重重
从中国现有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来看,中国走的是一条高增长—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高碳经济”道路,名古屋大学的薛进军教授认为,中国目前还未达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如果中国政府不采取特殊和强有力的措施,预计中国的环境状况还会进一步恶化。不论从外部压力还是内部需求来看,中国都需要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
澳大利亚西太平洋银行的经济学家Huw Mckay 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学家宋立刚教授则指出,随着中国的人均收入势不可当地朝着发展转折点上升,它也将面临先前工业化国家没有遇到过的挑战——采取低碳增长战略的要求。这也意味着,2015年后中国的增长可能会出现减速。而且,中国向低碳经济增长的转型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例如激励问题、能源市场改革,以及缺乏致力于提高能源效率和降低碳密度的制度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