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谈中国现代化再定位:公平正义是其独特品格

2010年03月29日14:0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现代化 建设创新型 中国的发展 中国国际地位 现代化之路 发达国家 中国现代化报告 中国发展 信息高速公路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现代化指标体系亦有不足之处,机械执行“现代化时间表”等容易诱导新的浮夸风

主持人:关于现代化的标准和程度有很多量化指标,比如,有的研究就制订了一个“中国现代化时间表”,您怎样看?

乔新生:长期以来,关于现代化,学术界和决策者制定了许多评价指标体系。但是,这些标准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领域。在一些学者看来,经济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而要发展经济必须不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尽快实现从农业化向工业化的转变,并最终建立现代化的服务业。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现代化虽然具有刚性和软性的指标体系,但说到底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经济是纲,纲举目张。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发展经济实际上就是发展市场经济,就是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源处于和其他资源相同的地位,通过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整个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事实上,这些观点已经把现代化的主体直接或者间接地降低为客体,把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看作是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组成部分,而这些指标体系中,人的因素是很难考量的。

杨耕身:严格制订并机械地执行“现代化时间表”,容易诱导新的浮夸风。“现代化时间表”表达了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决心和可能性,它的制订,会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的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但必须明白的是,说到底,“现代化时间表”仅仅是一种预测而已。就现阶段的我国来说,实现现代化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重任,决非一蹴而就,更不是立等可待的。同时,也不宜把“现代化时间表”的发布视作为一种强制性目标与指令性任务。如果不顾地区客观实际而跟风冒进,我们在现代化的路上必然会南辕北辙,以至于背离“现代化时间表”的初衷。“十五年赶英,二十年超美”的经济狂热,所导致的现代化的乌托邦仍令人心忧,而“大跃进”时搞的“一步迈入现代化”毕竟时隔不远,还需要我们警惕。而且,不论我们距离现代化的目标有多远,十步还是一百步,都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而不应有任何盲目的乐观思想或一丁点儿浮夸的风气。

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加速中国现代化复合转型

主持人:如何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目标?

许正中:一是构建人文社会普遍服务体系,使每个公民和市场主体地位平等,机会均等,防止陷入“拉美陷阱”。充分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自由迁徙权。目前,在中国构建人文的社会普遍服务体系的进程中,至少应当建立健全食物保障(低保)、基本住房、基本医疗、义务教育和基本养老五个项目以保障公众的生存权。构建产业社会普遍服务体系,重点在于支撑产业不断创新,解决富而不强问题,避免出现“西班牙幻影”,产业网络化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变中国“世界工厂”为“世界经济开发区”。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系要求企业承担起相应的提供产业服务的责任,而不能仅仅依靠政府部门担当产业普遍服务提供的重任。构建信息知识社会普遍服务体系,降低社会运行成本,谨防“日韩困境”。信息知识社会普遍服务体系主要解决知识和信息的集成、交易、扩散及国民普遍化享用问题,保障社会发展所需信息和知识的不断积累。

二是重塑新的道德伦理,加速传统乡土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的切换。现代化是文化交汇创新的过程,生活方式由农村单一性向城市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转变,以及文化活动方式、思维方式、各种价值观念的转变,等等。激发国民进取、向上的精神,增强竞争合作意识和自信心,激发改变当前面貌的内在冲动和活力。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使公民尽快接受新观念、新文化、新知识。让公民认同市场,认同社会分工,认同协作,认同利益共同体。使公民的主体意识与国家意识充分融合,发挥公民在当前新形势下的主体作用。建立正向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公民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创建一个和平安定、生活富裕、舒适和谐的现代社会,塑造现代文明。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