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工业形态?
更悲观的观点则认为,西方政府在“再工业化”方面,并没有什么“可为”的地方,充其量是个美好的愿望。即使美国政府希望将“再工业化”提上打造国力的战略高度,也缺乏可以倚仗的现实基础。
有分析人士指出,重启传统制造业并不是美国此次“再工业化”的主旨,一套新的工业化体系的建立,才是真正的趋势。通过新能源、新材料的技术带动投资,引领全球资本再度聚首美国,是一个新的工业形态再造的过程。
对此,摩根士丹利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对《环球》记者表示,新的工业形态的再造从长期看也许会成为全球众多国家的大势。但此次发达国家所提及的重振制造业,以及加强出口的主要领域,将集中在高端IT行业、精密仪器制造、机电行业、大飞机等等。
刘元春则指出,一套低能、环保同时又拥有高效率产出的全新工业化体系的建立,从目前看,缺乏技术层面的支撑,这也是美国“再工业化”将很难免俗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石油危机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提出了新能源、新材料等经济概念,而且随着经济增速的起伏会出现波段性的热潮。”刘元春说。但直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出现如个人电脑,或者互联网一样可以让工业生产和人的生活都随之“更新换代”的技术。
IT技术从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到最后进入个人终端,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演进。“最早同样是政府出资并组织人力物力做小规模的研发、试验,就像现在的新能源、低碳技术一样。”刘元春进一步表示。因此,在他看来,可以怀着一个美好的憧憬去期待新工业体系的到来,但却不宜用这一视角去理解美欧正在推行的“再工业化”理念。
从中短期来看,对低碳技术、新能源的宣传和强调,可以更多理解地为国际关系中对话语主动权的争夺,甚至是为争夺更多市场份额、采取贸易保护埋下潜台词。
中国的工业化思路
美欧在渲染着自身回归传统的同时,以全球经济再平衡为理由,建议中国应该减少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
对此,刘元春表示,中国东部地区的外向型出口经济已经发展多年,目前应该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升级。在劳动力优势、成本价格优势已经越来越弱的局面下,技术、品牌的强化,是未来东部制造类企业的出路。
李迅雷则指出,中国对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路径的选择,不应受美国政策的干扰。由于两个经济体根本不处于同一个阶段,因此类比只能给自身带来麻烦。“我从来不认为中国不应该进行产业升级,或者是不加强扩大内需的政策力度。但是,中国很多地区的工业化方兴未艾,工业化怎么走,跟美国对工业化的取舍没有关系。”李迅雷说。
他表示,通过过去30年制造业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解决了“衣食”的问题,下一步将进入解决“住行”问题的阶段。伴随这一过程的,将是城市化的大规模推进。因此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产品升级的过程中,出口型经济向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的趋势也将非常明显。
对此,王庆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认为,虽然从整体上看中国经济应该进行结构调整,但是在很多欠发达地区,依靠投资拉动、同时依靠成本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增长仍然是一条重要的思路。
而刘煜辉则认为,在美欧经济体提出“再工业化”的情况下,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泡沫现象更加堪忧,其调整与中国实体经济的结构调整同样重要。“我们现在需要设想的一种情况是,如果美国、欧洲等经济体确实通过制造业的提振拉动了经济恢复增长,那么未来将出现全球资本回流美国的局面。”刘煜辉表示。
他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目前充斥着一定量的国际游资。如果美国经济回暖,这些资金寻找到更好的投资或者投机途径,它们从中国市场的撤离将对中国资本市场带来较大的负面作用。因此,中国政府应该从现在开始,对诸如房地产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泡沫采取更有强力的抑制措施。(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