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相类似的,还有今年10月广东湛江市政府、中石化、科威特石油公司签署备忘录,推进中科合资炼化一体化项目。根据规划,该项目总投资90亿美元,通过进口科威特原油,生产国内市场供应不足的成品油和乙烯。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15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的生产能力,可增加工业总产值650亿元,增加地方税收58亿元。
四种模式各有利弊关键在于风险可控
从风险与收益均衡的角度来看,四种中外能源合作模式各有利弊。而部分业内人士表示,更倾向于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以“市场换石油”的合作方式。
一、“参股换石油”
利:中国油企可以通过股权分享海外公司经营收益,部分抵消国际油价巨幅波动带来的损失;弊:中方必须承担海外投资的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风险。从目前情况来看,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能源市场动荡不堪,而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机遇把握和经营、管理等方面能力仍存在不足。不可否认,在国际化管理人才不足的情况下,中国企业急于海外扩张潜藏着较大风险。
另一方面,2005年中海油收购尤尼科受挫的案例,令人记忆犹新。由于某些政治因素,中国油企“走出去”曾经历了诸多艰辛。一旦金融危机见底回暖,发达经济体失去对中国投资的迫切需求,很难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能否像今年一样顺畅。因此,能源企业海外拓展的前景如何,仍有待观察。
二、“技术换石油”
利:其优势在于中国企业一旦参与海外油田的勘探和开采,对于今后进一步参与下游产业链的合作可占据先机;弊:技术服务赚的是辛苦钱,短期收益率不高,对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帮助不大。
三、“贷款换石油”
利:油源稳定,不存在企业经营风险;弊:以巨额贷款换取稳定石油供给,属于“低风险、低收益”的模式,仅是一种过渡性策略。这一模式中方所得仅为一纸原油供应合同,收益较为单一。
四、“市场换石油”
利:相较于前三种模式,以市场换石油,对中方来说应该是风险最低、获益最稳定的一种合作方式。这样既可以确保稳定的油源,又可将中方企业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弊:必须与外方企业分享我国成品油和化工产品市场利益。
去年以来,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原油需求萎缩、国际油价巨幅波动,而中国巨大的市场消费潜力吸引了更多产油国的目光。在当前国际能源市场环境下,加快引进产油国投资我国石化产业,既扩大原油进口又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胡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