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念山海经”到“建设闽南金三角”,再到“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的一系列“升级”,又再经历5年奋斗后,以福建省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全球金融危机考验下,不仅风光依旧好,而且还成为驱动中国东南沿海发展的又一新引擎。
2008年,福建省GDP总量首次超过1万亿元,达10863亿元,增长13%;人均GDP突破3万元。财政总收入1516亿元,增长18.2%;进出口总额848.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出口569.86亿美元,增长14.1%,进口278.46亿美元,增长13.6%。同时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8万人,比预期目标多3万人。全年有8.55万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6%,比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控制在预期目标4%以内。
2004年1月,福建省高层正式提出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其目标就是有意识地将福建一隅之发展纳入全国布局:南北与中国东南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衔接,东西将台湾岛与祖国中西部内陆贯通,以福建为主体,辐射涵盖粤、浙、赣三省相邻部分地区,并最终形成在这一板块内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和社会文明化。
海西欲成型,必先路畅通。福建自古便有“闽道更比蜀道难”之称,为此5年来,福建省先后规划、开工、完成了“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两纵三横”快速铁路网、“八纵九横”省级干线公路网及3个亿吨大港和25个万吨级深水泊位的全方位基础设施建设。仅这5年的交通项目投资就超过前50年总和,“瓶颈之路”变成了“开放之途”。此后,能源的核电、石化、LNG液化气,产业的机械、电子、汽车、纺织、装备制造等一个个投资量过亿、数十亿,甚至数百亿元的大项目纷纷落户八闽,生根成长。据统计,福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位列全国第一。根据规划,在未来的两年内,福建还将再安排省级以上财政性资金700亿元以上支持项目建设,并实现带动全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400亿元以上。
海西战略的适时提出,也引起国家部委及周边区域的热烈关注。截至去年底,福建省委、省政府已先后与国家交通部、国开行、中石化等50多个国家部委及大型央企签订了共建海西经济区的协议书、纪要或备忘录,给予许多实质性支持;许多省市特别是与福建接壤的周边地区主动融入对接,全省9个设区市加上周边的广东、浙江、江西三省一些城市的区域经济联盟正在形成;与此同时,台港澳侨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也是热切关注,其中台湾百大企业在闽投资已增加至40多家,2008年闽台贸易突破70亿美元。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风暴下,闽台合作势头依然强劲:去年6月,仅台湾石化工业同业公会成员企业与福建省达成了合作开发丁二烯下游产品项目、石化原料利用项目合同,总投资就高达20亿元人民币;而福建赴台经贸团则与台湾方面达成21项合作计划。随着目前两岸三通正式实施,闽台双方人员往来、货物运输更加便捷。此前一直为福建所独有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林业合作实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和台湾农产品集散中心,如今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其“窗口效应”也正变成独特优势,在海西的平台上,两岸合作方兴未艾。
随着驱动发展的引擎“功率”越来越强大,国内外金融机构纷纷抢滩海峡西岸经济区。国内主要银行均在海峡西岸设有分支机构;有4个国家和地区的7家银行在福建省开设了7家代表处;有6个国家和地区的12家银行在福建省设立了16家营业性机构;有11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有83家台、港、澳资企业投资入股福建省23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建师范大学校长李建平表示:种种发展态
势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之后,中国又一大经济区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又一新“引擎”。
(章文秀 赵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