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在深度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也牵动着中国经济的敏感神经。这场危机究竟会对中国经济有多大影响?新近出台的4万亿“扩内需、保增长”计划何时能够真正显现效果?近日,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在接受《市场报》专访时表示,一年后,中国经济将重回正轨。
《市场报》:目前,金融危机在全球的影响仍在深化,从历史的角度看,应该如何“定义”这场危机?
范剑平:在经济学上,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就是经济衰退。
根据公布的数据,现在欧洲、日本已经连续两个季度陷入负增长,美国则已经持续了三个季度,并且预计四季度负增长的幅度会更大。欧、美、日世界三大经济体同时陷入负增长,这在历史上还没有先例。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形成一种共识,就是当今世界遇到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甚至会发展成经济萧条或者经济危机。
《市场报》:那么,这场危机究竟会给我国带来多大影响呢?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怎么样?
范剑平:对中国经济来讲,可以说是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外来冲击,而且这个冲击大大超出预期。
外贸出口方面,从表面上看,我们用美元来计算的出口总额增长速度依然不低,但如果把人民币升值的因素考虑进去,以及把进出口价格上升的通货膨胀因素考虑进去,我们的实际出口用集装箱来衡量,现在是个位数增长。盐田港集装箱今年的吞吐量已经是负增长。
金融危机全球蔓延,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最深。9月份,我国的发电量居然只增长了3.4%,比上年同期增幅回落了9%。当时觉得是因为奥运期间采取的一些限制性措施。但到了10月份,我国的发电量出现了负增长,工业增加值增幅进一步下滑到8.4%,整个经济过快下滑的势头已经形成。
企业效益也在明显下降。第三季度,很多行业出现了全行业亏损,比如钢铁、有色等,出现了“小麦比面包贵”。铁矿石是高价买来的,但钢材价格大幅下挫,每吨钢材全国平均亏损1200块钱;电解铝每吨平均亏损4000块钱,电解铜亏损5000块钱。
财政收入也在减少。上半年中国财政收入增长了33.3%,但到9月份就只剩下3.1%,其中中央财政还首次出现了负增长。10月份,中央、地方加在一起负增长0.3%。出现这么大面积的财政收入负增长,在改革开放以来是很少有的。
《市场报》:为使经济实现“软着陆”,国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措施,启动了4万亿投资计划,您如何评价这些措施?
范剑平: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大大超出了预期,但应该说,我国应对这场危机见识早、动手快。
中央亮出的扩大内需十大举措,4万亿的投资规模,远超很多人的预期。
从扩大投资来讲,亚洲金融危机时着眼于积极财政经济政策,主要是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由国家配置资源,搞了很多国债项目;而这次是两条腿走路,同时推出了增值税转型的减税方案。目的就是对企业设备更新改造、扩大投资给予财政上的优惠,调动企业投资的积极性,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办法来提高投资效率。
其实,此次扩大内需,最根本的是扩大消费需求。中央明确提出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与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结合起来,意思就是说,要想让老百姓敢于消费,首先政府要敢于调整政府、企业和居民三方面的分配关系。改革开放30年来,城乡居民的收入长期低于GDP的增长。过去讲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但有人说实际是“两匹壮马加一匹瘦驴”,所以这次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要从根上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我们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了双扩张的政策,这表明我们的政策已经提前开始应对未来更加困难的局面。
《市场报》:在扩大消费需求方面,我们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范剑平:国外遇到危机,纷纷都是裁员减薪,中国却反其道而行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要求把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局势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来抓。要求国有企业首先要带头不裁员,对招收新员工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
这次财政政策还明确提出要提高农民收入、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城乡低保人口的补助水平等等,都意在通过增加百姓收入来拉动消费。
《市场报》:企业眼下所遇到的困难还会持续多久?我国经济何时能够回到正常轨道?
范剑平:眼下,有些企业的投资预期可能正在由乐观变得消极,还有的可能遇到了资金周转的困难,有些行业在大范围亏损,所以可能会放慢扩张新项目。但是对企业来讲,眼下是一个投资成本最低的时期,不仅资金成本很低,而且原材料的价格也很低。
对未来形势,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冲击前所未有,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扩大内需的政策力度前所未有。根据我们的预测,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中国经济还处于一个惯性下滑的过程中,但是只要中央目前的政策落实到位,明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就可以止跌甚至回升。到2010年,不管世界经济多么糟糕,仅仅靠我们国内投资消费内需,就可以使中国经济重新回到正常运行的轨道上来。其实,所谓危机,有“危”也有“机”,对于中国来讲,这也是一次加快提升我们在国际经济中地位的难得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