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审议并原则通过《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究竟对长三角今后的发展带来什么,会不会出台有关政策,一直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打破行政壁垒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成员陈建军认真地对比了去年5月15日温家宝总理有关长三角发展的讲话和《指导意见》之后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被突出了出来。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函数,中国经济体制转型没有完成,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也不会完成。这个时候提出‘一体化’,某种程度上也是改革深化的表示。”陈建军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说,过去学者谈一体化比较多,政府层面不愿意谈一体化,更多在谈区域经济合作,而一体化就要求打破区域行政壁垒,这是对区域经济发展更高要求的一种表示。
陈建军还表示,长三角面临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也需要打破行政壁垒,依靠一省一市的力量难以完成,需要共同推动。
长三角范围之争
陈建军说,《指导意见》不能代替长三角区域规划,真正可操作性的应该是区域规划。《指导意见》实际上是温总理去年5月15日讲话的延伸,根据一年多来的形势变化,作了一些更加具体的表述,本质的东西没变。
陈建军都谈到,长三角区域规划的一大难点是长三角范围的界定,是原来的16个城市还是两省一市,还是泛长三角,这是规划过程中争议最大的问题。“还涉及到利益问题,包括投资强度、宣传等,长三角范围被模糊化了。”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志彪说。
“泛长三角”前一阵炒得很热,长三角区域规划是不是将安徽纳入?对此,陈建军认为,已经做好的区域规划应该不会推倒重来。当时有400多位专家参与,除了陈建军参与的综合组,其下还有地区组、专业组等。
去年夏天,国家有关部门召集少数专家讨论长三角边界问题,陈建军透露,最后决定性的意见有三点:一是长三角以两省一市为界;二是项目优先考虑16个城市,比方说城际轨道,城市一体化,都市圈、都市群,16个城市比较容易整合;三是不要固化长三角的边界。“这一共识目前仍然适用。”陈建军说。任绍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