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现在乐昌市的财政能力,每年只能拿出2000万元来投资园区建设,也就是说,光靠地方财力,这个产业园区要20年才能建成。另外沈志军认为,制约产业园建设的另一个原因是土地使用的审批政策,按照国家的规定,有项目配套才能够取得土地的使用权,由于产业转移园不是只转移某一家企业,而是转移一个产业集群,如果按照每个项目签定协议以后再来建设园区,对产业转移园的建设也是很不利的。
沈志军:“我们现在一个是希望省政府对它扶持,第二个我们也准备改变一点发展的模式,园区的工业用地开发的资金不够,就用商业用地那个滚动发展那个资金来补。”
怎么样将产业园建好,早日让转移的企业进入?韶关浈江区政府意识到只有筑好巢,才能引来凤,在财政有限的情况下,他们采取的办法是,向金融机构贷款,同时引进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全方位打造中山三角(浈江)产业转移工业园。
韶关市浈江区区长李继光:“我们所站的位置,这条是省道28线,离韶关也就是8公里左右,目前,为了解决园区的道路的问题,我们在这里修一个高架桥进去,在今年年底全线竣工通车。”
浈江产业转移工业园,过去是煤矿的一片废弃地,2005年广东省批准,由韶关市浈江区与中山市的三角镇共同打造产业转移园,浈江区将这片废弃的土地利用起来,规划打造一个6000亩的产业转移园区,现在园区已经投资了一亿多元人民币,正在进行三通一平。
李继光:“现在我们产业园前期已经引进了,签了协议的12家,总共投资是26个亿,目前年底有6家即将开工建设。”
在产业园区我们看到,第一家来自深圳的中机重工锻压公司,现在已经开工。
韶关市中机重工锻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明柯:“从市政府、区政府一直到工业园区,他们能办到的,就是不用我们来做。”
记者:“在来到韶关的时候,我们就听说,这里有一个专门为转移来的企业提供服务的机构,它被企业称为保姆,就是韶关市浈江行政服务中心,也就是说,到这个地方来投资的企业,要办理任何手续,一般遇到问题,都通过这个保姆来解决。”
韶关浈江区行政服务中心主任叶丽芬:“我们是提供一个全程的服务,工商啊,税务啊,环保啊,国土啊,规划啊,经贸,外经,所有这些证照都是我们这里统一办的。”
今天吕明柯要去为企业办理规划备案手续,行政服务中心专门派工作人员肖国兵陪同他前往韶关市规划局,吕明柯告诉记者,企业的手续,全部都是由这里的工作人员陪同办理的,让对韶关不熟悉的他,感到很省心,另外,为了能够满足今后转移来的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浈江区建立了4个有规模的人才培训基地,一方面为珠三角的企业培养技术工人,同时专门为转移来的企业组织定向培养。
韶关市浈江区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何光湘:“来我校参加浈江产业园签字仪式的有五家公司,首先,让我们代表学校,代表全体师生员工,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李继光:“目前,我们政府引导促成技校跟企业合作,定向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技能,也解决企业的就业的问题和招工难的问题。”
记者在广东调查时了解到,目前广东省政府也意识到产业园建设的困难,决定未来五年时间内,投入500亿元,用于鼓励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粤北山区、东西两翼地区转移,同时,决定从今年起到2012年,设立省财政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每年安排15亿元,通过竞标方式择优扶持欠发达地区3个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建设,浈江区区长李继光在不太轻松的产业园筹资中看到了希望。
李继光:“每个产业园区可以拿到省里面5个亿的扶持建设资金,那么,如果竞标成功,也从此解决了资金的困难问题。”
搜索关键词:承接转移
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的珠三角、长三角等东南沿海地区,现在都纷纷步入了腾笼换鸟的阶段,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大批迁往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果说,二十年多年前的那次产业转移,很多地方还报着“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念头,那么,新一轮产业转移当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种理性和客观。
例如作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首选地的江西省赣州市,就信心十足地要把自己打造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一城”。它凭借的是自己铜、合金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的特点。
广西作为与东盟连接的桥头堡,在这轮产业转移承接中似乎也获益匪浅,其中具有综合优势的加工贸易类产业转移受到政府支持和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加大了对这类产业转移的信贷支持。
海口市为了建设成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从2009年起,将由政府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的专项资金,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对企业免征购置新建生产科研办公用房的交易手续费和产权登记费。
四川省针对产业转移对接也出台了许多突破性政策,其中对投资额在3亿美元以上的鼓励类产业转移重大项目,将根据项目建设进度,以贴息、专项资金补助等方式予以扶持。
半小时观察:产业也要像候鸟一样迁徙
我们都知道“珠三角制造”一直都是“中国制造”的代名词,说得好听一点是外向型经济,说得难听一点就是为跨国公司打工。随着原材料、人力成本的上升,随着人民币升值、出口萎缩,大批中小企业纷纷倒闭。以前那种拼低成本和低劳动力价格的模式不灵了,“珠三角”必须要完成自己的蜕变。
要想始终保持经济增长的活力,广东找到了一条有效的渠道,那就是产业转移,这种转移看起来似乎简单,但背后却是全省经济结构的重新布局,让企业到有需求的地方去、让这些地方的优势转化为崭新的动力,广东的经验既是一种艰难的探索,也是一种有益的示范。
通过这种探索,“珠三角制造”或许可以找到一条通过重新规划区域发展、升级产业链、提高技术含量来提升竞争力的路子。通过不断反思、创新和自我改造,也许“珠三角制造”可以率先完成的转型,能为中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持。(主编:周人杰 记者:曾晓琳 摄像:毛云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