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盘点国家粮食供需"家底"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8 年 07 月 22 日 |
|
粮食储备体系仍需改进
目前,我国粮食储备基本上分为三大体系,一是中央储备,二是地方储备,三是农户储粮。近几年,中央储备得到了加强,并且成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主要力量。
包克辛认为,中央储备需要完善的主要是进一步扩大调控能力。目前,中储粮的原粮储备比较充足,但粮食的调控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更好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只抓一个环节的调控往往效果不好。中储粮应该立足储备,在“两个确保”即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在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的基础上,向生产和加工流通环节延伸,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粮食全过程的调控。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我国粮食地方储备偏弱,需要加强。中央储备目前比较充足,但由于受运输、轮换计划等影响,对区域性供应紧张,有时难以发挥作用。而地方储备可实现就近投放,便于操作,不必舍近求远。完善地方储备必须加强扶持,由于粮食主产区大多财力薄弱,中央和省级财政可对地(市)县储备给予管理费用和银行利息的补贴,还可考虑启用地方粮食风险基金补贴储备。另外,地方储备也应调整储备品种,特别是市县一级的储备和大中城市的储备,更需要以大米、面粉、小包装植物油等成品粮为主。
目前,分散的农户储粮仍是我国粮食储备的主体,“藏粮于民”可以为粮食安全起到蓄水池作用。但令人担忧的是,农户储粮条件差,损失浪费巨大。据国家粮食局副局长郄建伟介绍,由于农户储粮装具简陋、储粮技术水平低,农户储粮损失大,平均损失为5%~8%。全国每年因此损失粮食110亿~175亿公斤,经济损失近200亿元。
尽快改善农户储粮条件,增加“无形粮田”,对解决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按照目前农户储粮的损失水平,如果能够帮助农户改善储粮条件,全国每年可减少粮食损失50多亿公斤,相当于增加1200多万亩高标准粮田。我国目前已开始这方面的试点,但力度和规模应该进一步加强。
粮食宏观和应急调控能力仍需加强
曾丽瑛说,在今年南方抗击雨雪灾害的过程中,粮油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储备粮主要集中在地市一级大库里,边远及交通不便地区缺乏应急粮源,灾害发生后部分山区和偏远县市出现粮油供应紧张状况。
因此应进一步完善粮油应急预案,加强粮油市场监测。要调整充实粮油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特别要在灾害发生频繁地区、山区、库区和缺粮地区增设必要的网点。此外,大中城市及缺粮地区,地方储备中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成品粮油应急储备,应继续加强对粮食价格及市场动态的实时监测和预警,随时掌握粮油收购与库存、加工与供应及市场价格等情况。
郑州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副总经理邱清龙认为,应继续发挥粮食批发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根据宏观调控需要和市场价格情况,适当控制国家临时存储粮和中央储备粮的销售节奏,既要保证市场粮食供应不断档、不脱销,又要坚持顺价销售的原则,防止打压市场价格。国家粮食局有关专家认为,当前应进一步发挥储备粮的吞吐调节作用,为国家宏观调控和稳定市场粮价服务,保持收购价格的基本稳定。既要避免在新粮上市时轮入过于集中,抬价抢购粮源,又要避免在新粮上市期间集中大规模轮出打压市场粮价。
专家认为,为确实有效保证粮食调控政策实施,应着重打通制约粮食运输的流通瓶颈。当前我国基本形成了“北粮南运”格局,东北地区粮食运输商品量大、运输季节性强、运输方向集中,由于地处铁路末端,运出的物资多,运入的物资少,且在一、四季度时粮食运输与其他品类“争嘴”现象严重,粮食铁路运输能力与粮食外运需求差距较大。国家应对包括东北地区在内的粮食主产区在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粮食加工转化方面给予特殊支持,加大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仓储设施维修改造和物流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投资力度,提升粮食收储、烘干、加工、发运等设施条件,更好地适应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需要。此外,还应加快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物流节点和流出通道建设,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运转效率,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王春雨 董振国 |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
|
相关文章: |
|
图片新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