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全球瞩目的G8峰会今天(7日)在日本北海道洞爷湖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应邀出席。展望本次峰会话题,外交部部长助理刘结一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原油和粮食价格猛涨将是本次八国集团对话的重要内容之一,油、粮安全对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
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对此指出,如果国际油价继续走高,引发全球经济滞胀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对我国而言,这会进一步加剧外需放慢的压力。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卢峰则认为,在国际粮价飙升之际,现阶段国内粮食供应比较充裕,价格总体平稳,且国内粮价与国际市场仍存相当大的差价。但随着农资价格上涨,这又形成新的问题。
流动性不足致粮食危机?
“世界粮食价格迅猛上涨,国际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全球超过1亿人陷入饥荒,国际社会过去5至10年的减贫与发展成果有可能毁于一旦。”据悉,这是本次G8峰会上重点讨论的话题之一。
据世界银行统计,在大宗商品价格飞涨的形势下,过去3年来全球粮食价格累计上涨了83%,这给一部分最贫困的国家造成巨大压力。
对于粮食安全问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粮食问题专家卢峰教授指出,世界粮食的基本面没有任何问题,而是流动性不足的原因,使一些库存量不多的国家出现粮食危机。
世行行长佐利克撰文“世行应对粮食危机10策”中指出粮食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佐利克说:“我们应当解除导致全球价格进一步高企的出口禁令。印度最近放宽了相关限制。但目前已有28个国家实施了类似管制。目前大米市场的交易量只占全球产量的7%,解除这些管制,将会产生巨大的效果。”
应对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国内目前在限制贸易、放开粮食库存进行调控,维持粮食价格稳定。卢峰建议,中国拿出一部分粮食出口,既可以抬高价格,增加农民收益,也可以缓解国际粮食紧张的局面。
农资涨价带来新问题
而针对国际粮食安全对国内的传导影响,卢峰认为不必过虑,“在国际粮价飙升之际,现阶段国内粮食供应比较充裕,价格总体平稳,且国内粮价与国际市场仍存在相当大的差价。但随着农资价格上涨,这又形成新的问题。”
卢峰教授指出,去年以来,农用生产资料、人工等生产成本持续增加,近期油价的调整又加剧农资上涨态势。虽然粮食价格也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但随着化肥、塑料、饲料、柴油等农业生产成本较大幅度增长,一些农民反映,农副产品涨价效益正在被削减,农民实际生活水平有所下降。
全球经济放缓蔓延国内
世行近期发表的一份报告认定,生物燃料已经促使全球粮食价格上涨75%.报告认为,由于生物燃料需要从谷物中提炼,产量的增加必然导致全球谷物需求量上升。作为石油替代能源的生物燃料需求激增由此反映出原油价格一路狂飙已对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国际清算银行上周一发布的报告称,全球经济可能已经接近一个“临界点”,之后或将步入放缓阶段,其主要原因为食品和能源价格飙升对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影响。
事实上,原油价格走高使得全球经济的滞胀压力增大,经济放缓的阴影同样弥漫在国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推高了国内企业生产成本。但据国家统计局发布今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显示,一季度CPI同比涨8%;工业生产增速减缓,企业利润增幅回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4%,比上年同期回落1.9个百分点。今年1-5月份,主要处于上游产业的国有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长已经从去年同期的40%以上大幅下降为今年的1.5%.
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美国经济衰退、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上涨、自然灾害频发这些因素与其他宏观经济变量相互作用,使得宏观政策取舍的难度骤然升高。沈明高进一步指出,国内经济增长由于信贷控制和外需放慢有下行的趋势;同时,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屡创新高,国内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尽管食品价格有所回落,但整体通胀水平的走向仍然不明朗。
遏制通胀价格改革很关键
然而,遏制物价上涨,特别是石油价格,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震认为,价格机制改革很关键。
王震指出,目前国内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53%,任何一个国家对油价实行的财政补贴政策,都不可能单纯地由国内民众分享,而可能与全世界一起分享。如果我们没有能力补贴全世界,那么,对成品油实施价格机制改革替代价格补贴最为关键。价格机制改革不妨保证供给主体多元化,让现货市场发达起来;同时必须让价格信号、对未来能源高价的预期以及对气候变暖问题的关注保持协调一致。
沈明高同样提出价格改革的观点。他指出,中国现行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到了转型的关键时刻。从某种意义上说,转型的过程就是农产品或食品价格提高,能源价格和人工成本提高等带来的通胀过程。过度强调防止通胀,特别是通过价格控制的方式防止通胀有可能与转型的方向背道而驰。应对转型中的通货膨胀,需要改变现有补贴生产者的做法,这是因为补贴生产者舍弃了市场价格的信号作用,纵容浪费。一个基本不影响市场效率且成本要便宜得多的政策选择是补贴目标消费者,即低收入人群。从补贴生产者到补贴消费者的转变,可以增强经济和消费者对通胀的承受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