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东帝汶农民在收获季节里打谷。
本报讯(记者 沈衍琪)随着全球粮食价格不断上涨,目前已经有近30个国家开始大幅度限制粮食出口,使得全球粮食短缺进一步雪上加霜。综合外电报道,由于目前粮食生产大国澳大利亚遭遇旱灾,以及阿根廷受到罢工影响,国际粮食市场更加集中依赖少数几个维持大宗出口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泰国和巴西。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官员表示,最近几个月来,已经至少有29个国家为确保本国的粮食供给,开始大幅度限制粮食出口。其中印度、越南等11个国家已经限制或禁止大米出口,巴基斯坦、玻利维亚等15个国家则对小麦(2038,-13.00,-0.63%,吧)进行限量或暂停出口,另有十余个国家限制玉米(1923,-6.00,-0.31%,吧)出口。我国从今年1月1日开始,对小麦、大麦、燕麦、玉米、稻米等粮食作物的出口加征5%-25%不等的出口税。同时,国家还从去年年底开始取消了小麦、稻谷、大米、玉米等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目前首要任务是保障国内粮食供应,这也是缓解全球性粮食短缺的有效措施。”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姜长云认为。而我国由于近几年来不断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我国粮食已经连续四年实现较快增长。谷物市场供给充足的市场状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抵御世界粮食价格上涨的冲击。
他同时表示,尽管如此,我国并不能算是粮食出口大国。从1997年至2007年间,我国每年粮食贸易差不多都保持着出口量稍微大于进口的净出口态势,但如果将大豆(5075,-130.00,-2.50%,吧)也算入其中,则进口量超过出口量,成为净进口国。因而即使我国增加粮食出口,对于国际市场供需形势的影响也不大。“目前国际市场粮食供应紧张状况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不断推动生物燃料发展造成的,尤其是美国、巴西等以生物燃料替代石油资源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
海关统计显示,今年前5个月,中国谷物出口数量为116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77%,而进口粮食数量则为9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4.5%。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下,粮食净出口规模已经大为收缩。
不过,有专家认为,对粮食产品开征高额出口税和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应是一项短期措施,不宜长期实行。“如果全球通货膨胀压力持续,不如接受通货膨胀同行的现实,通过对受冲击最大的群体给予补助等措施,避免粮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动摇整个社会秩序。”商务部贸研院专家梅新育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