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推进区域合作,实现共赢发展"为主题的"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高层论坛"6月26日在京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环渤海区域各省市社会科学院的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国家"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结合现阶段环渤海地区面临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就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环渤海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四大功能区"与环渤海区域分工及定位、环渤海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环渤海区域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环渤海区域重点城市群合作与发展等热点问题,深入研讨与交流。
观点一
开展环渤海区域合作是加快实现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需要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 刘牧雨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保持了9.75%的年均增长速度,但是,这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南高北低、东强西弱"的不平衡发展局面,环渤海在改变这一局面的过程中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应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导下,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社科院系统在环渤海区域合作研究中的作用,做出推动环渤海区域全局的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的研究。
环渤海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是基础,合作是本质。首先,要扩大环渤海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的开放;其次,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合作,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再次,力争实现环渤海区域发展的平衡,积极寻求实现平衡的途径;最后,达到环渤海区域发展在空间上的一体化,将环渤海地区由地理上的概念最终转变为经济上的概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魏后凯
当前,加快环渤海地区的开放和开发正面临着良好机遇。从国际环境看,当前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浪潮,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加快,并出现了整个产业链转移和"软"转移日益加速的新态势。而环渤海地区是当前我国少数几个能够全面承接这种整体产业链转移的地区之一。从国内环境看,近年来外商在华投资出现了由南向北转移的新趋势。
环渤海地区各种要素空间配合较好,人口和城镇分布相对密集,工业基础雄厚,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区,也是今后几个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有条件也有能力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支撑未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增长极,成为世界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我国全面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观点二
环渤海地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利益协调要求扩大规划范围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院士 陆大道
由于京津及唐山等城市规模的扩大,客观上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利用和调配水土资源、能源资源,但是,包括京津冀在内的北方地区水资源和耕地资源因人口众多而严重不足。为了使水土资源的利用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环渤海地区开展京津及其周围区域的规划就显得非常重要。
京津二市规模上的扩大和职能上的加强,使周围愈来愈大的区域纳入到地域体系中来,而这一体系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区域性基础设施支撑,这是统筹京津两大都市与周边区域关系的重大要求。随着京津二市规模的大幅度扩大,周围区域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对大都市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愈来愈突出,京津二市的发展需要更大范围内的生态服务功能做支撑,与周围广大区域构成了以生态服务和生态补偿为纽带的整体,因此,要求将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纳入政府宏观调控和协调职能之中。
观点三
环渤海地区发展需要体制、机制创新
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江曼琦
阻碍环渤海地区振兴的障碍是区域产业结构雷同,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缺少经济发展"龙头";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机制。环渤海地区省市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总资产、利润结构中,私营企业与"三资"企业之和的比重均低于经济发达的省市。
环渤海地区国有经济比重不仅高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快环渤海地区发展的关键是要加强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快政府职能的改革,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改善投资软环境,发展民营企业,以聚集更多有活力的企业。
观点四
首钢入驻曹妃甸 成为环渤海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首钢总经济师毛武
首钢的搬迁不只是一家钢铁企业的去留问题,它涉及到整个中国钢铁产业的重新布局,就区域影响而言,对环渤海地区至关重要。首钢从被动调整到主动求变,从"易业发展"到"易地发展",最终确立了首钢搬迁调整这一对北京和环渤海地区影响深远的重大战略部署。
首钢之所以能顺利推进压产搬迁工作,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先上后下,等到在曹妃甸有了新的产业布局,产能上来之后,再把相对落后的产能淘汰掉,形成了一个平稳的过渡。第二,搞好"三迁"。首钢所谓的"搬迁",是软件的搬迁,是产业升级换代的乔迁,是企业文化和运营机制的大变迁。通过首钢的搬迁,将实现固废零排放、污染极小化、节水节能以及节省运力,因此,首钢曹妃甸工业区必将成为环渤海地区循环经济的示范区。
观点五
加快产业分工与合作 提升环渤海区域综合发展能力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赵弘
提升环渤海区域综合发展能力要在充分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区域内部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全面提升区域综合发展能力,使环渤海区域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发挥更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第一,要加强资源整合,建立区域合作共赢机制。为此,需要转变观念,确立环渤海区域合作新思路;增强"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在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中的作用。以项目为纽带,促进学科链和产业链的对接与融合,鼓励产学研的交叉渗透。第二,以总部经济模式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明确总体分工,构建互补性"总部-制造基地"经济链条。重点推进京津冀经济圈合作。第三,筑京津塘高科技产业带,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打破现有的体制制约,形成体制、机制和规划上的一体化、统筹化、协调化发展格局。整合产业带资源,实现发展模式由"点"到"线"的转变。赋予产业带在促进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重大历史性使命。第四,加强产业集群建设,优化区域空间产业布局。编制区域产业规划,促进产业资源在各产业聚集区之间优化配置。在环渤海区域各产业聚集区之间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
观点六
建设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 促进京津冀区域合作共赢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周文夫
开发建设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是环渤海地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利用国际资源的紧迫需要。开发建设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可以优化京津冀重大生产力布局,避免新的发展阶段重化工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可以有效保障国家经济运行安全和战略物资储备,进一步引领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的重化工业区发展循环经济。
以建设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为契机,全面推进京津冀区域合作共赢。进一步科学合理地确定北京、天津滨海新区与曹妃甸的功能定位,从而推动京津冀三省市整体上的分工协作。明确京津冀三方产业发展方向,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完善港口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重组京津冀发展新空间。进一步完善市场开放,逐步建立区域性统一大市场。加强生态规划,力促京津冀区域可持续发展。加强金融业协调合作,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观点七
山东以"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战略对接环渤海经济圈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郑贵斌
"一体"就是从东部沿海沿胶济铁路向西到省会济南周围。"两翼",即北线和南线,北线是指黄河三角洲及周边这一块,南线是指鲁南经济带这一大部分。
目前海洋经济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海洋经济不仅促进了"一体"的率先发展,而且也促进了"两翼"的协调发展。随着临港工业特别是山东钢铁等重大项目向港口周边布局,海洋经济在鲁南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北翼"的东营依托东营港规划建设了临港产业区,滨州形成了以油盐化工、渔业、原盐、采油为主体产业的海洋经济结构,促进了相关产业的集聚发展。海洋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海洋产业的发展及其带动的沿海经济发展,对山东省的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以区域发展和海洋经济战略对接环渤海经济圈已经成为山东实施"一体两翼"战略的重要方向。
观点八
辽宁经济振兴和发展直接关系到环渤海区域的快速发展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曹晓峰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辽宁提出了沿海"五点一线"开发开放战略,重点打造辽宁沿海经济带,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核心,沿海岸线由东向西,重点推进丹东临港产业园区、大连庄河花园口工业园区、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和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五点一线"的对外开放,积极促进沈阳中部城市群的开发开放,形成沿海与内地互动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辽宁参与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应该以市场导向为基础,在互补性较强的领域寻找合作的切入点,从局部合作逐步扩大到环渤海,再扩大到东北亚。从目前环渤海地区经济现状看,应在各方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按照先易后难的步骤,先从相对容易的领域取得突破。容易取得进展的领域,是市场机制比较成熟,协调相对容易,通过合作双方都可以获得利益增量的行业和部门,如旅游、交通、信息、生态环境等领域。
|